侧口目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和系统修订

来源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和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DNA)等现代纤毛虫研究方法,于2010-2015年间对南中国海沿岸多种生境中的侧口目纤毛虫开展了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共采集鉴定了侧口目纤毛虫30种,主要结果包括:1)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建立了刺叶虫科(Kentrophyllidae Wu et al.,2015),判定表叶虫属(Epiphyllum)为刺叶虫属(Kentrophyllum)的后出异名,对刺叶虫属定义进行了修订,并对属内各相近种/种群进行了厘定,建立了3新组合:Kentrophyllum armatum (Stokes,1893) Wu et al.,2015,K.hohuensum (Wang and Nie,1933) Wu et al.,2015,K.shenzhenense (Pan et al.,2010) Wu et a1.,2015;同时提供了该科所有已知种的检索表;2)建立新属原漫游虫属(Protolitonotus gen.n.)和新科原漫游虫科(Protolitonotidae fam.n.),基于SSU rDNA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类群位于侧口目基部并和其它所有侧口类纤毛虫形成姐妹枝,代表一独立进化分支;3)描述并发表了8个新种和2个罕见种:南方斜叶虫Loxophyllum meridionale Wu et al.,2013、扁平斜叶虫L.planum Wu et al.,2013、咸水斜叶虫L.salinum Wu et al.,2013、多泡斜叶虫L.vesiculosum Wu et al.,2014、舟形斜叶虫L.lembum Wu et al.,2014、具疣刺叶虫Kentrophyllum strumosum Wu et al.,2015、双棘刺叶虫K.bispinum Wu et a1.,2015、青岛刺叶虫K.qingdaoense Wu et al.,2015、蠕状刺叶虫K.verrucosum Stokes,1893和缘蹄斜叶虫L.perihoplophorum Buddenbrock, 1920;4)基于形态和多基因序列信息对侧口目内各类群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侧口目系统进行了修订.
其他文献
在对宁波地区纤毛虫原生动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在海洋滩涂养殖塘内采集分离到两种广义腹毛类纤毛虫,拟斯氏后尾柱虫(新种)及浅黄新尾柱虫(两个种群),运用现代研究技术对其形态
会议
2013年10月,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基地养殖的黄颡鱼采到一累枝虫.此类累枝虫附着于黄颡鱼背鳍顶部、胸鳍基部和顶部,形成一个或多个有光泽的白色球形包囊,附着部位有充血现
会议
自1954年,Tuffrau发现游仆虫细胞表面具有银线系以来,已将游仆虫银线系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即单扇形型(single-vannus type)、双盘状型(double-patellatype)、双阔口型(doubl
会议
纤毛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期间,细胞结构也相伴发生去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研究纤毛虫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
会议
采用甲基绿-派咯宁与干银法染色对采自重庆江津地区养殖单性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鳃表的刺纹车轮虫(Trichodina centrostrigata Basso
会议
四膜虫是隶属纤毛门的单细胞真核原生生物.其作为典型纤毛虫,具备两种不同功能分化的细胞核,分别称为大核Macronucleus和小核Micronucleus.四膜虫营无性与有性两种不同繁殖方
会议
嗜热四膜虫具有核的二型性,一个细胞内有两个细胞核:决定表型的大核和决定生殖的小核.在四膜虫的有性生殖即接合生殖早期,处于转录惰性的小核短暂恢复转录活性并转录出dsRNA,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