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为急诊科护士安全转运患者制定护理对策。方法:总结急诊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296例次。结果:转运成功率为99.32%,出现意外发生率为0.17%,死亡率为0.07%。结论: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预处理,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完善转运流程,提高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机 构】
: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第二0二医院急诊科 辽宁沈阳
【出 处】
:
2012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为急诊科护士安全转运患者制定护理对策。方法:总结急诊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296例次。结果:转运成功率为99.32%,出现意外发生率为0.17%,死亡率为0.07%。结论: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预处理,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完善转运流程,提高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阳离子高分子基因载体PEI修饰的氧化铁-质粒DNA磁性纳米颗粒用于磁性基因转染及基因释放MRI监测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采用阳离子聚合物PEI修饰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PEI-MNPs),通过正负电荷相吸法结合绿色荧光蛋白质粒DNA,构建氧化铁-质粒DNA磁性纳米颗粒(DNA-MNPs)。观察PEI-MNPs及DNA-MNPs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PEI-MNPs傅立叶转换红外光吸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c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如何在临床上更好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术前充分准备、熟练掌握置管穿刺技术、术后充分完善护理。结果:PICC技术能够避免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而带来的血管损害,也可使患者免受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提供迅速、有效、安全的静脉输液途径,保护血管,提高护理的工作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平扫中的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方法:对3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胸部平扫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25%患者观察到钙化或未钙化的内膜向腔内移位,有87.5%患者在调节/未调节窗位和窗宽后共发现血管内密度不相同的半月影。有18.8%发现明显增粗的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有65.6%患者有肺和主动脉壁之间增厚的间隙,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上述的征象对主动脉夹层的
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是个复杂的过程,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细胞因子对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胸部外伤具有病情危急、变化迅速等特点,又因胸腔内含有心脏和肺脏两个重要脏器,故死亡率极高。若不能及时、正确的救治和护理,患者会因呼吸、循环衰竭等原因迅速死亡。本文以胸部螺纹钢筋贯通伤为例,介绍了胸部外伤的术前救治及护理要点。
本文以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为例,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感染性休克成功抢救的经验。
连续性血液净化由于有间歇性HD不具备的一系列优越性,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所有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均显示CBP疗效优于间歇性HD。增加CBP的治疗剂量可以提高危重病患者生存率,这是我们近几年在实际工作中倡导CBP治疗危重病的重要原因。
呼吸功能的监测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十分重要,可用于评价呼吸系统状态,及时判断呼吸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了解患者呼吸功能的动态变化,同时还可用于气道阻塞、呼吸骤停等患者抢救效果的评价。监测目的主要应用于判断病人病情,辅助诊断,诊疗效果的评价,调整机械通气设备的基本参数等。监测对象包括:意识不清,急性呼吸衰竭,肺水肿,休克患者,心肺复苏术后,急性呼吸窘迫,哮喘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
本文主要研究大脑中动脉支配区急性脑梗死的弥故加权成像(DWI)病损分型及其意义。DWI可极大提高临床医生对急性脑梗死亚型的诊断率,明确脑梗死亚型及其特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梗死亚型与其病因密切相关,而脑梗死病因影响患者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及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于人院后24小时内应用DWI和MRA检查可提高脑梗死亚型的正确诊断率。最近的研究显示早期(急性脑梗死发病后24小时内)DWI病损分型与脑梗死病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用于电风暴治疗的效果。方法:结合我院1例电风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该例患者经静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律小于55次/分后室颤未再发生。用药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无心衰及传导阻滞发生。结论:β受体阻滞剂快速有效地治疗心室电风暴,较其他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可以作为心室电风暴的首选药物,对抑制心室电风暴的反复发生有良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