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做模型--建筑基础认知中四个草模的意义

来源 :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antiff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趣味性和适度分解学习对象是建筑设计基础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便于初学者分层次学习和理解;文章以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前往土楼乡村进行建筑认知教学为背景,介绍实习设置的四个草模练习的教学意义,及其同后续教学的整体关联,说明草模练习是适应初学者分层次学习的可行手段,同时提示所有的分解学习对象都应从教学整体出发提炼要点,存在前后教学呼应和训练深化.
其他文献
在当今乡村建设中,改善民居建筑环境对拉动民生经济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玉溪市戛洒镇花腰傣族聚居地的规划和民居状态较为混乱、民居密度小等问题,文章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对位于平寨村附近的场地进行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民居更新设计,指导该村实现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规划特点是利用场地布置商业业态的同时,补偿原有耕地,使当地居民在原有的生活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收;在建筑设计上探索现代建造技术下民居的更新方式,为滇中地
2014年浙江永康芝英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聚落空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空间句法作为对于人们平时感知和理解的空间量化处理工具,本文基于其线段角度模型来对芝英镇的街道空间活力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其分析结果和古镇宗祠、街巷空间的分布作比较研究,根据比较结果,提出宗祠与街巷空间的再利用策略.
湖南省汝城县是一个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地区,汇集了湘楚文化、岭南文化、赣文化与中原文化.石泉村是一个始于宋末移民迁徙的传统村落,在多元文化作用下,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及特殊性.随着当前社会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重视,石泉村的聚落形态及其今后发展面临着多样的契机和挑战.本文以汝城县石泉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和理论概括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聚落的选址布局、结构秩序以及建筑的特点.
作为建筑类学生重要专业基础课,“建造设计”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思维,培养专业素养,为进一步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课堂教学到乡村建造实践,从纸上谈兵到亲自动手建造,如何在“建造设计”课程中通过完善系列教学环节,达到相关教学目的,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加以总结,希望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西藏作为我国的西南边陲的“世界屋脊”,不但拥有绝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着全民信教、虔诚浓厚的宗教文化.在藏传佛教的精神影响下的西藏传统民居具有其独一无二的建筑文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通过对西藏宗教文化的研究,分析其与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关系,以拉萨地区和林芝地区为例,对比探讨西藏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并且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民居建筑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医藏传统民居传承和创新的方法.
在为期13日的2018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活动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成功完成预期的现场建造,并且得到巨大的收获与进步.首先,学生切身体验到实际建筑建造与其他各种营造比赛的区别.第二,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多学科合作.第三,学生对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与创造性问题有了深入的体验与理解.本文将以时间为脉络,试图总结教学团队在竞赛过程中收获的宝贵经历与相关经验教训.
乡村文化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当代乡村复兴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面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短缺及全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的偏差而导致的乡村文化的空心化、虚无感和与现代文化对接能力的缺失等问题,文章将1904~2018年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按其表现模式划分为萌芽、整合、综合三个阶段,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同时,总结其演进轨迹和内在
武夷山脉横亘中国东南大地,是福建省与江西省的自然分界线,而一山之隔的闽赣两地在民居类型上也有着很多强烈的联系.本文试图探索一种民居研究的新思路,打破省域界限,以传播学线性的研究思路,沿闽赣古道,以整体宏观的视角研究武夷山周边地区的民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乡村综合体的建造实践是2017年德阳建造大赛“北南鸽舍”案例中的建造主题.设计从乡村物的日常观察开始,引导乡村系统建构的起点.其中,建筑—田园—产业一体化的思维综合体,结构—材料—全流程的建造综合体以及行为引导—管理经营—宏观推进的触媒式综合体的营建,成为在建造教学中对乡村综合体建造实践的理解.
文章从全国当代乡建教学的需求入手,分析当代乡建教学现状,以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当代乡建专门课的开设情况为例,研究建筑学领域乡村建设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文章介绍了湖南大学当代乡村营建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及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情况.同时,从生源结构,乡建认知,课程反馈等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后评价,以期对课程做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