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枇杷果实的特点是种子占果实部分约1/3左右,严重影响了枇杷的食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CPPU诱导无核枇杷已有许多报道,但采用激素诱导获得的无核果不仅果型偏小、而且含糖量下降.本研究以白砂枇杷"宁海白"为试材,分析了GA3处理对枇杷糖积累和代谢的影响,以期为查明激素诱导枇杷无核果品质下降的机理和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机 构】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310021 浙江省宁海县农林局,宁海,3156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枇杷果实的特点是种子占果实部分约1/3左右,严重影响了枇杷的食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CPPU诱导无核枇杷已有许多报道,但采用激素诱导获得的无核果不仅果型偏小、而且含糖量下降.本研究以白砂枇杷"宁海白"为试材,分析了GA3处理对枇杷糖积累和代谢的影响,以期为查明激素诱导枇杷无核果品质下降的机理和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以简化生产工艺为目的,采用甘薯淀粉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常温下淀粉经氢氧化钠糊化,以甘油为交联剂,K2S208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共聚法来制备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影响吸水率的主要因素:淀粉糊化时氢氧化钠的用量、糊化时间、糊化时水的用量、引发剂的量以及丙烯酸中和度等;对树脂的吸水率、保水率进行了测试.该树脂吸去离子水达1000g/g,吸生理盐水达84g/g;70℃和110℃温度下12h的保水率分别为60
为了探索白沙枇杷在本地区种植的适应性和可能性,1999年春季由上海市青浦区夏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与塘郁村合作,招商引资,首开跨地区联动开展了白沙枇杷引种试验和安全卫生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之先例,拉开了上海地区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白沙枇杷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就白沙枇杷单春实生砧嫁接快速育苗技术进行了探讨,包括实生砧木苗的培育、嫁接与嫁接苗管理以及苗木出圃三方面。
上海地处枇杷栽培的北缘,冬季低温是多年来制约枇杷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尤其是青浦区枇杷面积发展较快,目前种植了8000多亩,品种以白玉和冠玉为主,2004~2005年冬季上海出现了6次雨雪天气,12月份~2月份3个月中均出现零度以下低温,本文对低温对开花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将结果进行了总结.
本文选用8个枇杷品种与解放钟枇杷组成8个授粉组合,研究不同品种的花粉对解放钟枇杷果实形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放钟枇杷在外源花粉的作用下,其单果重显著增加;可食率、总酸有显著下降;果实横径、果肉厚度无明显差异;果实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随授粉品种不同而表现复杂.
本文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早钟6号枇杷采后生理与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能显著抑制果实的呼吸作用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延缓糖、酸的下降.贮藏期间,果实酸含量下降较糖迅速,前期果实呼吸主要以消耗有机酸为主,后期则以消耗糖为主.果实的硬度与贮藏温度成负相关,与贮藏时间成正相关.实验认为,早钟6号枇杷的适宜贮藏温度为6~8℃,贮藏20~25d仍能保持较好的品质.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产常绿果树,果实在正值水果淡季的春末夏初成熟,加之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中,风味佳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枇杷种植面积及产量有了一定增长,但栽培管理水平较低,对枇杷的营养与施肥等缺少研究.N素是影响枇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元素之一,枇杷根系利用土壤中N素的形态主要为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许多研究表明,以铵态氮(NH4+-N)作为唯一N源对大多数高等
果实套袋是改善果实外观品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Ritenour等,1997),套袋处理可以使果实表面着色均一,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提高果实商品性.枇杷果实套袋对防锈斑病、日烧病、鸟害有一定效果,生产上己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应用,但套袋处理对枇杷果实采后特性和品质影响的相关机理仍缺乏了解.本研究以‘大红袍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cv.Dahongpao)果实为材料,采用
ISSR扩增多态性是由Zietkiewicz等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微卫星类分子标记技术.采用真核生物广泛存在简单重复序列(SSR)即微卫星序列,扩增出反向排列的间隔不大的重复序列间的基因组片段,通常在引物的5或3末端加几个非重复的锚定碱基以保证引物与基因组DNA中SSR的5或3末端结合.要得到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ISSR扩增式样,往往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成功。因此对ISSR体系的优化显得十分重要,
枇杷系蔷薇科枇杷属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是我国的亚热带特产果树.枇杷在我国入药历史悠久,性凉,味甘酸,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的功效,常用于咽干烦渴、咳嗽吐血、呃逆等症.除果肉外,其核、叶、花、根也有药用价值.据记载,枇杷花味淡,性温,入肺经.湿肺散寒,润肺止咳,治疗外感风寒感冒.有关枇杷叶、枇杷核、枇杷果实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而有关枇杷花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大红袍枇杷花朵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