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电活动的发生具有区域性或局地性,受海拔影响很大,加强区域性闪电活动研究十分必要。利用2006—2012年大连地区地闪资料,采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闪电特征及随海拔高度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闪电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闪电频次随海拔升高而减少。2闪电频次四季中夏季(6—8月)较多,一天之中在凌晨(02时—03时)和夜间(21时—23时)较多。3闪电强度均值随海拔变化基本不变,负闪强度均值在20k A左右,正闪强度均值平均在30k A,在同一海拔高度处,正闪强度均值大于负闪强度均值;闪电强度极值大于100k A闪电次数较少,仅占闪电总数的0.2%,在海拔550m以下,随海拔的升高有增加趋势,从最初的0.6%增加到1%。4正闪强度均值春季(3—5月)较大,均值在30k A以上;负闪在夏季(6—8月)较大,超过20k A。正闪强度均值在早晨(04—06时)和午后(13—15时)较大,负闪强度均值在凌晨(03时—04时)和傍晚(17时—18时)较高。5闪电密度较大区域为海拔0—150m,之后随着海拔的上升,密度逐渐减小,在海拔700m—750m时最小,仅为0.82次/km~2·年,普兰店南部、庄河南部及长海县为密度高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