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会议论文
南宁市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下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天气形势分析
南宁市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下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天气形势分析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M2.5监测及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u0307
【摘 要】
:
本文利用南宁市一次长时间污染天气下所监测颗粒物浓度水平及其化学组分,并通过分析影响该时段颗粒物浓度水平偏高时段内南宁市大尺度的天气形势,以期能够加深对南宁市该种极
【作 者】
:
唐利利
何莉
陈家宝
郭昆兴
肖琦
莫雨淳
韦进进
庞晓明
【机 构】
:
南宁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南宁,530012广西气象科技中心,南宁,530012
【出 处】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M2.5监测及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
【发表日期】
:
2012年10期
【关键词】
:
空气污染
大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天气分析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南宁市一次长时间污染天气下所监测颗粒物浓度水平及其化学组分,并通过分析影响该时段颗粒物浓度水平偏高时段内南宁市大尺度的天气形势,以期能够加深对南宁市该种极端污染天气的颗粒物污染特点及影响天气的认识.
其他文献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研究
通过生化处理和我公司自主研发的FTN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垃圾渗滤液,通过实验和工程经验结果表明,经过生化和FTN深度处理系统后,其COD可从7600mg/L降至100mg/L以下,运行成本仅为
会议
垃圾渗滤液
废水处理
厌氧反应器
脱氮工艺
排放控制
电导率在反渗透处理中的指示作用分析
电导率与含盐量存在正相关性,在反渗透的设计和运行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渗透对电导率有很高的截留率,达99.9%以上.可通过定期检测每根膜柱的出水电导率掌握每根膜柱的
会议
垃圾渗滤液
反渗透技术
电导率
运行管理
去除效率
苦卤-MAP沉淀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采用MAP法预处理含有高浓度氨氮的垃圾渗滤液,磷酸根离子由Na2HPO4提供,将苦卤作为新型的镁沉淀剂的替代品进行实验研究.控制反应的pH为8.5,n(Mg)∶n(N)∶n(P)=1.3∶1.0
会议
垃圾渗滤液
苦卤
磷酸铵镁
化学沉淀法
去除效率
回灌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前后有机成份变化的研究
利用垃圾填埋装置进行渗滤液回灌处理的研究,通过对回灌和不回灌装置的对比监测结果表明,羧酸类物质在检出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回灌处理对渗滤液中羧酸类物质的去除率达到61.2
会议
垃圾渗滤液
回灌处理法
有机成分
气象色谱-质谱法
水质检测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和管理中非常迫切而棘手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渗滤液的来源和污染特性,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提出采用生物法和物理
会议
城市生活垃圾
渗滤液
物理化学法
生物处理技术
排放控制
褐煤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采用褐煤为吸附材料处理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30-40目的褐煤吸附性能最好.在煤粒径为30-40 目(0.45mm),煤水比(g/ml)为1/5,吸附时间为2h和pH值为1.5左右的优化条件下,COD
会议
垃圾渗滤液
褐煤预处理
吸附性能
化学需氧量
污染控制
垃圾渗滤液好氧SND生物脱氮的工程实践
介绍了SND生物脱氮技术在江苏省吴江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实验和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好氧硝化/反硝化技术可以实现硝化耗碱和反硝化产碱互补,使得反应pH
会议
垃圾渗滤液
好氧生物脱氮技术
同步硝化反硝化
溶解氧浓度
排放控制
RBS技术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上的应用
自然净化法即生物降解反应器系统(RBS)处理技术,是日本开发的一种比较先进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利用其内置的反应壶提供的腐植化环境培养的一种高活性兼性土
会议
有机废水
垃圾渗滤液
生物降解反应系统
工艺流程
排放控制
城市垃圾渗滤液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技术对策
讨论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和成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土壤及生态系统的污染现状,综述了渗滤液的各种处理技术及其处理效果,并就填埋场的防渗、地下水的防护和污染土壤的修
会议
城市生活垃圾
渗滤液
环境污染
治理技术
细颗粒物PM2.5研究进展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大气气溶胶的一部分,由于其粒径小以及可为毒性物质提供载体,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现状,主要围绕
会议
大气细颗粒物
来源分析
健康效应
控制措施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