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气溶胶颗粒物的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在雾霾天气条件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以2013年冬季的一次典型的雾霾持续过程为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气象观测数据、L波段雷达观测数据和Grim180颗粒物检测仪观测数据进一步分析PM10、PM2.5、PM110颗粒物的演变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此次雾霾过程的成因.通过分析此次雾霾过程的数据表明,南昌地区1月下旬气温显著偏高,潮湿少雨,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长时间近
【机 构】
:
南昌市气象局 江西 南昌 330038 眉山市气象局,四川 眉山 6200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气溶胶颗粒物的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在雾霾天气条件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以2013年冬季的一次典型的雾霾持续过程为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气象观测数据、L波段雷达观测数据和Grim180颗粒物检测仪观测数据进一步分析PM10、PM2.5、PM110颗粒物的演变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此次雾霾过程的成因.通过分析此次雾霾过程的数据表明,南昌地区1月下旬气温显著偏高,潮湿少雨,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长时间近地面逆温层的稳定存在和近地面风速较小等影响,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是造成这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验证了PM10、PM25、PM110与风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小;地面风向为E时,南昌出现霾的次数最多:PM10、PM2.5、PM1.0与能见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即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增加时,能见度明显降低:在未降水日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当产生降水时,降水对PM10、PM2.5、PM1.0的清除作用显著,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青藏高原西缘80°E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WT80剖面,共包括25个台站,白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为期两年的宽频带地震观测,利用远震体波走时数据进行速度成像。采用远震直达P, S震相(震中距在30°-90°)及核慢边界反射PcP, ScS震相(震中距在0°-85°)。原始的地震波形数据去除仪器响应后转换为位移数据,并将其按照高低两个频带滤为高频和低频波形。所有的震相采用白动和
为了研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效应,青藏高原侧向生长的机制,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布设的23个天然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并结合400多个地震台的噪音层析成像互相关理论得到的青藏高原东部8-65Rayleigh波相速度值,使用贝叶斯蒙特卡洛方法联合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450多公里剖面的二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莫霍面从最南端的65km逐渐抬升,在南祁连缝合带有最浅的莫霍面深度,为5O
基于远震和近震P波波形的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在利用近震P波垂向与径向分量振幅比方法获得的浅地表S波速度值的约束下,选择沉积层分布较好、地震活动性较高、台站密集的美国Oklahoma地区开展研究,获得了台站下方包括沉积层厚度和S波速度的结构信息,并讨论了基于远震接收函数和近震P波波形的两种方法的效果。
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基底分布的差异性和沉降不均衡性,导致地层发育特征因地而异.杭州湾为浙江省最大河流-钱塘江向东注入东海的漏斗状河口湾,该地区西部和南部为山丘,东部和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形空间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其南北部地区不同钻孔地层沉积特征,有利于揭示三角洲地区发育的差异性以及沉积规律.本文以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地区 (钱塘江河口湾区域)的四个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性地层学、磁性地层
通过对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磁化率的测试分析,发现剖面依据磁化率的变化特点分为5段,对低频质量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性系数非常低。磁化率值总体较低,根据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不同岩性段的沉积物低频质量磁化率值、剖面沉积物和频率磁化率值的变化特点可知在第1,3,5段,磁化率值相对较高,可能揭示了相对湿热的气候,而第2,4段磁化率值相对较低,可能揭示了相对温湿的气候。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的磁化率及漫反射光谱方法获得的赤铁矿指数的对比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白晚中新世以来的气候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8-4.5Ma),气候温暖干旱。这一阶段赤铁矿指数和L-ratio跟磁化率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值比较低。第二个阶段(4.5-2.7Ma),降水增加但温度变低。磁化率在此阶段逐渐增加,反映较强的季风降水。赤铁矿指数虽然也有增加的趋势,但增幅没有磁化率明显,说明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所采集到的位场数据信号具有多源性和非平稳性的特征。运用BEMD方法对三峡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共得到六个本征模态函数,利用径向对数功率谱估算了每个本征模态函数的场源似深度,再利用小波模极大值方法对每个模态函数进行边界检测,得到了三峡地区不同深度层位上的构造、岩体分布特征,对三峡地区构造划分、大区域结晶基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为研究重磁边界识别方法在三维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提高识别结果的可信度,选取了总水平梯度倾斜角法、改进的归一化总梯度法、小波模极大值法以及本文提出的一种新的边界识别方法作为研究方法。新方法名为归一化偏差法(Normalized deviation, ND),其以重磁异常方向导数偏差为基础构建,并通过归一化处理来增强弱异常边界的显示。该方法在理论模型实验与实际资料应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可
本文首先介绍了早古生代花岗岩成岩作用与铜、钥矿成矿作用,其次介绍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与铜、钼、铁、铅锌成矿作用,靠近麻扎-康西瓦断裂带,形成西昆仑大规模三叠纪花岗岩带,从最西端木吉一带到东部的库牙克一带。该岩带发育众多的矿化点,1:50万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大量与岩体有关的Cu,Cu-Mo异常,在西昆仑东端发现阿塔木帕下斑岩铜矿一处。在研究区瓦恰一带发育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床,在库地一带发育
本文利用在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野外观测场GRIMM 180颗粒物监测仪采集的2008年大气颗粒物PM10、PM2.5、PM1.0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资料,分析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针对2008年3月14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式进行输送路径解析.研究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大气颗粒物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逐月变化特征表现为双峰型,主、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