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型CTM模型的道路交通量预测

来源 :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o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的道路交通预测是智能交通控制的可靠保障。为了提高道路交通预测能力,基于元胞传输模型(CTM模型),提出改进型CTM模型。改进型CTM模型通过引入元胞长度参数,分别建立单路段、路段汇聚、路段分流等元胞传输表达式。改进型CTM模型克服了CTM模型需要所有元胞必须统一长度的不足,提高了模型在不同长度道路中应用的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CTM模型能够满足城市道路交通流预测要求。
其他文献
传统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除了基于互联网固定通信模式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手机终端、车载导航、移动电视等移动通信模式,需要分别建设各自的垂直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而基于移动通信模式用户大幅度地超过固定通信模式用户。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代多媒体融合业务已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用户对操作简单、安全、个性化业务、移动与固定无缝融合通信方式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多媒体融合业务也为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商保持
本文回顾了几种常用的控制算法,针对上海市快速道路的特点,从平衡匝道排队与主线拥挤的角度,在ALINEA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进后得到EXPAlinea算法,并根据EXPAlinea算法设计了控制流程,对实施汇入控制后与控制前的交通流参数进行了比较。
传统的四阶段法中,交通预测在较为宏观的交通小区上进行,随着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完善,基于微观层面上的交通需求预测成为可能。本文以基于距离衰减理论的可达性模型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和栅格数据,以数据分解和可达性测量为基础,探讨了公交出行预测的新方法,以武汉市作为实例进行了公交出行需求的分布预测研究,并基于实际调查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基于GIS的可达性模型对公交出行发生预测具有宏观意义,但在微观层
随着广东省经济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交通需求剧增,为了改善交通拥挤现状,需要大力投入高速公路网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建设。高速公路追求的目标是“安全、快速、高效、舒适、方便”,而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其目标相距甚远,这就需要有效的管控措施来解决高速公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对高速公路网进行流量预与分配、通过收费措施进行流量调解,更需要中/微观上包括从高速公路网中流量的均匀分布与达到系
RFID技术是采用射频通信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利用RFID技术管理车辆行驶,可以获得高速公路区间行驶速度,从而判断车辆是否超速行驶。因此高速公路管理采用REID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超速行为,提升行车安全。
针对现有路基检测方法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参数、高精度、全方位的路基沉降变形自动检测与实时监测系统。系统由分层垂直沉降自动测量系统、横向剖面变形自动测量系统、表面沉降自动扫描测量系统、前置GPRS终端、监控中心构成,可实现对路基整体沉降变形、局部沉降变形、截面内不同层的沉降与变形的长时间实时自动监测与报警,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智能运输系统是解决我国当前交通拥堵,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军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我军军交运输发展,分析了智能运输系统对提高军交运输保障能力的重要意义。最后,对我军发展智能运输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说明。
汽车追尾报警/避撞系统能够有效避免追尾的危险,对提高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真实道路实验获得乘用车驾驶员特性实验数据,得到不同类型驾驶员跟车的行为特性参数,提出了适应驾驶员特性的基于避撞时间TTC(Time to Collision)的报警算法,确定了报警/避撞启动逻辑,并且根据驾驶员异常行为的实验数据统计得到报警/避撞阈值。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追尾报警/避撞算法能够有效体现不同类型的驾
自动事件检测算法是一个成功的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典型事件检测算法:比较/模式识别算法和统计预测算法等算法进行阐述及评价,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为合理选用道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系统研究了疲劳状态下驾驶人眼部生理状态、方向盘操作特性以及车辆行驶轨迹特征,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以显著性水平为评价手段,优化出了PERCLOS、最长闭眼时间、方向盘零速百分比、车辆横向位置标准差等多个疲劳判别指标。在充分考虑各信息源相关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开发了以fisher判别进行特征级融合,以D-S证据理论进行决策级融合的分层融合算法,建立了基于人眼生理特征、方向盘操作特性以及车辆行驶轨迹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