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左旋门冬酰胺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诱导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其外源性蛋白质具有特殊性,易引起机体急性过敏反应,故存在一定副作用;培门冬酶作为一种新门冬酰胺酶抑制剂,保持了左旋门冬酰胺酶的酶活性,减少其外源性细菌蛋白质免疫原性,半衰期达左旋门冬酰胺酶的5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为治疗儿童ALL的一线药物.本文通过对比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初发ALL诱导治疗阶段的疗效以及副作用,以探讨培门冬酶在治疗儿童ALL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初发ALL患儿,按照纳入标准选取7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7例应用VDPAP诱导治疗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泼尼松),对照组37例应用VDLP诱导治疗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副作用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9% v.s.91.89%,P>0.05),两组在治疗15天的骨髓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1:67.57% v.s.70.27%,M2: 16.21% v.s.21.62%,M3:16.22% v.s.8.11%,P均>0.05),两组在治疗33天的骨髓状态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1:94.60% v.s.91.89%,M2: 2.70% v.s.5.41%,M3:2.70% v.s.2.70%,P均>0.05),M1状态指骨髓幼稚细胞<5%,M2状态指骨髓幼稚细胞5%~25%,M3状态指骨髓幼稚细胞>25%;副作用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静脉栓塞(2.70%v.s.0)、脱发(8.11% v.s.16.22%)、黏膜出血(0 v.s.2.70%)、腓肠肌疼痛(5.41%v.s.0)、黄疸(5.41%v.s.0)、关节疼痛(0 v.s.2.70%)、口腔溃疡(8.11%v.s.2.70%)及乏力精神差(0 v.s.5.41%)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似,但较后者作用时间长、使用便捷,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