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153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158例次,接受培门冬酶治疗60例次.比较两组患者治
【出 处】
:
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病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153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158例次,接受培门冬酶治疗60例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血制品输注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左旋门冬酰胺酶不同使用时间对以上因素的影响.结果 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治疗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发时白细胞数、原发疾病类型、危险因素分层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培门冬酶使用后FIB下降速度较左旋门冬酰胺酶慢(9.37vs7.4.P=0.002),并发症发生率及诱导缓解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1/0.61/0.33).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过程中输注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的总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11/0.75/0.21).左旋门冬酰胺酶间断使用时FIB下降速度较连续使用组慢,出血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培门冬酶较易检测凝血功能变化,且并发症发生率、诱导缓解总有效率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无差异,故推荐在临床上应用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间断使用时较易监测凝血功能变化,但早期使用可能叠加其药物毒副作用和化疗所致相关血液学毒性,使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ATG-F在单倍体移植中预防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4.01至2015.04我科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采用ATG-F为主方案预防GVHD共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年
目的 近年来,Haplo-HSCT采用了新的GVHD预防策略,即"体内去T细胞"方法,包括ATG和移植后大剂量CY"体内去T细胞"方法.而传统GVHD预防策略是强化免疫抑制作用,我们沿着传统
目的 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未经ATG/ALG治疗的40-50岁重型再生碍障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ATG/ALG治疗的13例40-50岁(含半相
目的 在HLA单倍体相合移植中,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ATG的最适剂量.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10mg/kg的常规剂量.临床上不乏有关ATG剂量的研究报告,研究者试图找到一个ATG的最适剂
目的 观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的嵌合状态与预处理强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排斥等的关系.方法 选取14例进行骨髓联合
目的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其中典型症状为皮肤损害,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硬化型等,多因局部组织的异常免疫
在血友病A替代治疗过程中FⅢ抑制物的生成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免疫耐受诱导治疗(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ITI)可有效清除抑制物.本文报道1例高滴度抑制物血友病A患者,
目的 观察调肝扶脾之怡癜饮对激素依赖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疗效及其对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包括GRα和GRβ两种亚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
背景 凝血因子V在抗凝系统及凝血系统中均有显著功能,而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其临床表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等.目的 就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