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裂褶菌菌丝体营养条件的筛选

来源 :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ss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菌丝体平均生长速率和长势为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对3株不同宿主的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菌株进行固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3株裂褶菌菌丝体生长的最理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无机盐为MgSO4、KH2PO4,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2%,牛肉膏0.5%,MgSO·0.3%,琼脂1.5%。
其他文献
许多研究报道腐植酸物质能够促进不同环境下的幼苗栽培物的生长。然而对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科学工作者却知之甚少。腐植酸物质对植物幼苗的影响涉及根质膜H+-ATP酶活性及根系和芽中硝酸根分布,导致根细胞分裂素,多聚胺与脱落酸浓度的变化,从而促进新幼苗生长。这一观点,通过现阶段的实验可以得出。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根系所富集的腐植酸能显著增加植物幼苗的生长,这与植物根系H+-ATP酶活性增强有关,这
农业废弃物,如西米废弃物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存在潜在威胁。为了减轻这一问题,本研究对3种不同处理的西米来源的废弃物的堆肥和西米来源的腐植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大小为61.5×49×33.5 cm的白色聚苯乙烯金子里堆置60d,通过pH、总氮、有机碳、有机质、灰分、阳离子置换能力、磷、腐植酸等指标对其进行分析。所有处理都没有达到高温阶段。与处理T1、T3相比.处理T2(pH、总氮、有机碳、有机质、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来源的腐植酸与Cu(Ⅱ)的吸附行为,探究腐植酸对土壤中Cu(Ⅱ)生物利用率的影响。不同来源的腐植酸(HA)包括从生物固体堆肥(BI)、风化褐煤(LE),一种金属污染土壤和用BI或者LE修复的土壤中提取获得。在pH值为5、离子强度为0.1 mol/L时,用电位滴定和Langmuir模型获取要测定的腐植酸络合Cu(Ⅱ)的能力和Cu(Ⅱ)-HA络合物的稳定条件常数。Cu(Ⅱ)吸附能力随着
在土壤中,对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安全性评估,要求评价放射性核素的迁移。pH值从4到8,腐植酸浓度从15 mg/kg到200 mg/kg条件下,腐植酸对高岭土吸附四价铀的影响试验表明,没有腐植酸的情况下,20%~40%的四价铀存在于溶液中,pH值越高,吸附作用越强。在腐植酸的存在下,随着腐植酸浓度和pH值的升高,四价铀的溶解度随之增大,四价铀在腐植酸中的可溶性最高可达90%。腐植酸吸附和四价铀的吸附是对
本文以适合北方地区栽培的优良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菌株RZ-1和RZ-2为供试菌株,对母种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筛选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或蔗糖,以浓度20 g/L为好,氮源以牛肉膏最佳,浓度10 g/L为佳。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L):马铃薯200g,葡萄糖(或蔗糖)20 g,牛肉膏1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5 g,琼脂20 g。
本文研究了黄腐酸(FA)作为一种的新的络合剂,与羟丙基-β-环糊精络合物(H p-β-CD)相比,对阿司匹林(ASA)分解的影响。ASA与FA以1:0.5、1:1、1:2(物质的量比)络合.并用冷冻干燥、溶剂蒸发和喷雾干燥三种方法进行干燥。ASA-羟丙基-β-环糊精(1:1)络合物通过喷雾干燥制备,并与最佳F^络合物进行比较。将所有的络合物和ASA放入贴好标签的铝塑小包中密封,在温度为40±2℃、
根据HACCP原理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艺,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影响其产品质量的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保证其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了预防措施,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危害降到了最低程度,为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
通过对匍匐与气生型5个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采用粪草发酵料室内床式栽培比较试验,经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观察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气生型Ag2、3号菌株及匍匐型1号菌株品质好、产量较高,每平方米分别达11.30、10.60、9.80 kg,适合于甘肃中西部地区栽培生产;而Ag4、5号菌株产量低、品质差,不适合该地区栽培。
采用优化的毛头鬼伞富铬深层发酵培养基,对富铬毛头鬼伞的代谢特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代谢过程中的pH、菌丝体生物量、胞外单糖、胞内多糖、菌丝体水溶性蛋白及铬富集情况,绘制了各指标在代谢过程中的变化曲线,以有机铬产量及铬富集率为目标确定最佳培养时间为120 h。对收集到的毛头鬼伞菌丝体和富铬毛头鬼伞菌丝体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毛头鬼伞菌丝体经富铬培养后,大部分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
采用发明专利技术,扎袋套筒培育灵芝孢子粉,孢子粉与灵芝子实体产量之比2007年达到了130%以上,最高的达到185.58%,使孢子粉产量提高了50多倍,实现了孢子培育历史性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