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疆干旱少雨蒸发势极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均具有极强的绿洲灌溉型特点,在新疆应用和实施人工增雨技术决不可以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抗旱式措施,因为那里的气候特点远优于新疆,在我国东部地区灌溉仅仅是抗旱的措施,而在新疆灌溉则是必要的农作必然程序,在中天山北坡实施人工增雨是否具有可行性?在哪个季节和哪些地方最具有人工播云的条件,对科学、有效的人工增雨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使用1980
【机 构】
:
新疆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乌鲁木齐 830002
【出 处】
: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干旱少雨蒸发势极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均具有极强的绿洲灌溉型特点,在新疆应用和实施人工增雨技术决不可以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抗旱式措施,因为那里的气候特点远优于新疆,在我国东部地区灌溉仅仅是抗旱的措施,而在新疆灌溉则是必要的农作必然程序,在中天山北坡实施人工增雨是否具有可行性?在哪个季节和哪些地方最具有人工播云的条件,对科学、有效的人工增雨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使用1980年以前中天山北坡的地面气候资料,以及个别水文站的气候资料,对这一地区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云与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1980-1982年夏季(5~8月)陕西不同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15架次飞行探测资料,用层状云水分循环系数计算方案,对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降水性层状云系的水分循环系数做了计算.讨论了三个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云水--雨水循环转化问题.初步得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平均水分循环系数分别为0.818、1.241和1.369.表明三个地区自然降水的发动和水分循环状况有着明显差异,自北
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发生在2001年3月7日~8日的南岭山地浓雾进行了数值研究.文章结合外场综合观测资料,分析解释了南岭的局部地形条件、天气条件等对浓雾形成、发展和消散的作用和影响,为建立该路段恶劣能见度的预警监控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利用农五师垦区1976-2003年中,后15年开展防雹工作和前13年未开展防雹工作期间的年雹灾面积资料,运用有关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统计评估分析.结果为:人工防雹作业期间使平均年雹灾面积减少1.27万亩,相对减少率为26.7%,统计显著性水平达到α=0.05.因此,兵团农五师垦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显著.
本文通过对水库需求和流域气候背景、作业天气条件分析,设计了皖西大别山区蓄水型水库人工增雨基地作业试验方案.通过对降水系统分型,给出了以同一天气系统下的降水时段为效益评估单元,对降水前后的目标区和控制区雷达回波的主要特征、流域面雨量、入库流量进行评估的方法,并对2005年夏季增雨作业个例进行了计算.
有关空中水资源以及水汽输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地区已做过一些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多针对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从气候变化和人工影响天气的角度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些区域空中水资源分布、水汽输送及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也有少部分关于河南、山东、淮河流域的水汽收支、水资源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针对环京、津地区,这方面研究还不多见。这些研究使用的资料多集中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测站常规观测资料
河北省小麦主产区中南部地区春季最多的降雨系统为西风槽系统,为研究西风槽系统影响下的云物理结构特征,本文对2006年5月8日至9日一次西风槽过程,石家庄地区云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得到:本次西风槽降水云层薄并夹有干层,观测所得的云中含水量最大为0.30 g/m3,平均含水量较低;石家庄地区处于西风槽底部,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另外,由于云中含水量较低和干层的存在使云滴和雨滴的蒸发,导致石家庄市降水只为1
层积混合云系是我国北方非汛期降水的主要云系,也是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目标云系,其水平范围广、降水持续时问长,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均匀性,层积混合云不仅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其内部还具有复杂的中小尺度结构,目前,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和雷达是连续监测云系变化最直接的工具,尤其在识别和跟踪中尺度天气系统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常规观测资料无法比拟的。近年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利用卫星资料研究层状云降水的中尺
由于大气可降水量在人工影响天气、天气预报、气候影响、大气辐射传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准确精细地监测水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卫星技术的日益发展壮大,很多地球观测技术从地基观测逐步发展成空基观测.卫星观测时空分辨率很高,而且精度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步成为最主要的地球观测手段.本文利用GPS资料和地面湿度参量(地面水汽压、露点)修正了利用地面湿度参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参量计算大气总水汽量的关
利用全省77站地面气象资料,按照湖北省人工增雨的区域划分,计算分析了湖北省空中水资源分布特征以及人工增雨潜力.结果显示,全省年空中水资源总量为8000~12500 mm,能产生降水的有效空中水资源量为3647~4964 mm,地面自然降水量在851~1523 mm之间,可开发潜力值在279~370 mm之间,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合理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可有效缓解湖北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人工增雨技术的应用中,预先了解云是否含有过冷液态水、是否具有可播性和何时实施播云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利用双通道微波辐射计监测云认为:云发生降水存在一个降水临界阈值,降水开始前有一个云水跃增的酝酿期.这些事实表明:利用双通道微波辐射计监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中积分液态水的含量及其连续变化,并对云的可催化性指标提出建议,对于有效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山区实施人工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