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人口迁移流动空前活跃、人口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11年的51.27%,实现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的历史性突破.就城镇人口的绝对数据而言,则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1.7亿增加至2011年的6.9亿,这就意味着在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有5.2亿农民走出乡村,顺利实现了城镇化.那么,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人口迁移流动空前活跃、人口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11年的51.27%,实现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的历史性突破.就城镇人口的绝对数据而言,则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1.7亿增加至2011年的6.9亿,这就意味着在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有5.2亿农民走出乡村,顺利实现了城镇化.那么,这5.2亿实现身份转变的农民又如何逐步进入各规模组城市、改变我国的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相关城镇化发展政策、人口迁移流动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笔者分成三个阶段对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及新增城镇人口在各规模组城市间的流向进行分析.其中,1978~1990年,我国新增的城镇人口主要转移到人口规模大于100万的大城市中,其次转移到人口规模小于20万的小城市中;1990年~2000年,新增的城镇人口主要转移到人口规模为20~50万的中等城市,其它规模组中城镇人口的增加幅度较小;2000年~2010年,新增城镇人口主要转移到人口规模小、于20万的小城市中,其次转移到人口规模大于200万的大城市.
其他文献
选取巴丹吉林沙漠典型高大沙山(1 605 m)作为研究对象,对沙山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典型高大沙山(1 605 m)粒度组成中细砂含量最高,中砂次之;粗砂、极细砂和粗粉砂含量均较少,胶粒、粘粒、细粉砂未出现。迎风坡沉积物粒度比背风坡细。迎风坡砂粒大小均匀、分选好,迎风坡沉积物颗粒较背风坡总体要均匀。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沉积物由坡脚至顶部粒径总体变细,砂粒大小趋于均匀,分选变
产业经济联系是研究产业集聚,认识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经济联系及空间分布是认识产业系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定量化分析产业经济联系,揭示产业空间网络结构是产业经济研究的必然趋势。目前对产业经济的研究大多只是从政府、企业的角度出发,多为定性的研究小尺度的产业集群现象,缺乏对产业经济联系的宏观认识。随着产业经济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方法学运用到产业经济联系的研究中来,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
本研究从区域经济份额变化出发,分析了1952~2010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通过有序样本聚类的方法,我们将省区经济份额变动划分了8个阶段,并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不同阶段驱动省区经济份额上升的产业及其变迁,以及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总体上经历了沿海-内地均衡发展、沿海化非均衡发展以及东、中、西部相对均衡发展的过程,且整体上区域经济份额变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重要商品粮基地,但由于多年来自然侵蚀和过度人为开垦,黑土严重退化,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土壤肥力的失衡降低了黑土的生产力不少地方肥沃的黑土已经流失殆尽,变成不毛之地,限制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所以,东北黑十区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关系着人民的生存,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小流域为例,采用遥感与GIS 技术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中国土壤侵蚀方程(Chinese Soi
本文利用上海历年外来劳动力调查的数据分析外来女性劳动力的特征并评估她们对上海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近20年来,外来女性劳动力对上海经济的总体增长有着直接和非常重要的影响。她们在对GDP的贡献、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人口红利、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今后随着上海逐渐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外来女性劳动力有可能将会在未来成为引领外来劳动力新的主力军,为上海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叶尔羌河流域近30年耕地利用数据,分析流域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探讨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讨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空间。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叶尔羌河流域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耕地趋于下降;流域始终处于耕地盈余,盈余量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各县之间、不同时期的耕地变化与耕地压力情况不一致。(2)耕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利用效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CO2的大量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水泥工业是人为排放CO2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意味着水泥工业会在一种不断增加的管理压力下减少CO2的排放量,以应对全球变暖的现状.本文论述了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大排放途径,直接排放主要包括碳酸盐分解,烧成燃料/非烧成燃料的燃烧.间接排放主要是指电力消耗所产
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正日益影响到全球环境及区域气候变化,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部分,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在土地集约利用、粮食高产增收的农业政策指引下,进一步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最优农业管理方式至关重要.研究选址于陕西省长武县境内的黄土高原雨养型旱作农田区,该地降水年际变化显著,全年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至9月.本研究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了不同覆盖条件下旱作农田冬小麦
本文以清代部分年间平遥县耕作制度的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耕作面积、劳动力、主要种植作物、耕作方式等。通过对这些耕作现象的描述,结合文献资料,发现平遥县在清代部分年间耕作特点为:1)农作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2)流域性;3)作物复种指数不高;4)农业生产的时代局限性。并进而提出这种耕作制度对今天的价值。
2003年地理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高中地理课程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选修课程的引入。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如模块太多、难度太大、知识缺乏联系等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