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孔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

来源 :SPG/SEG 北京2016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cafe_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酸岩盐、致密砂岩和页岩等储层具有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和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属于典型的多重孔隙介质储层,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是多重孔隙介质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的关键。本文选择临界孔隙度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等效介质理论的Kuster-Toks?z方程,推导了岩石临界孔隙度与岩石孔隙形状(孔隙纵横比)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能够包含多种孔隙类型的多孔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基于多孔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可以利用储层的弹性参数反演不同孔隙类型的体积含量。实验室测量数据和实际测井数据表明,多孔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能够适用于多重孔隙介质储层岩石物理建模和孔隙结构表征。
其他文献
  小面元地震勘探是目前地震勘探的方向,不同尺度面元地震数据刻画地质体的能力不同,为量化分析面元大小与可分辨地质体的关系,基于正演模型,分析了5m×5m、10m×10m及20m
  非零井源距VSP 覆盖次数计算通常采用射线追踪统计CRP 覆盖次数方法,由于该方法采用射线法深度域建模,因此存在以下不足:①很难建立准确的深度域模型,且层速度内部横向无
会议
  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最大炮检距的确定需要分析炮检距和反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分析方法中,通常假设入射能量不随入射角变化,而只考虑入射角引起的反射系数的变化,在
  物探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低信噪比复杂区的地震勘探。伴随着地震勘探领域向复杂区的深入,观测系统的道密度和横纵比成为了影响成像效果的重要参数,因此探索地震资料数据采集的
  作为2010年世界十大石油科学技术进展之一的微地震检测技术,最早于20 世纪80年代提出。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界的热门技术之一。该技术是储层压裂过程中最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下二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煤系气有利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鄂东北缘下二叠
会议
  昆北地区位于昆仑山前,断层非常发育。伴随着断层的发育,基岩地层中存在很多裂缝发育带。而裂缝性油气藏对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裂缝发育带的识别就成为了基
  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油田上产增储的主要领域,缝洞体系连通性分析在高效井位部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中,叠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基本实
  10米以上溶洞可形成串珠状地震响应,10米以下缝洞储集体的地震识别制约着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发展。将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抽象为5米和2米的离散孔洞模型,本文使
  页岩气地震勘探在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中仍然起着与常规油气勘探中一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是其采集设计方法有所不同。本文梳理了页岩气或页岩的25个特征及地震勘探在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