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普通话和普通话声调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实验和统计方法,对比了广州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的单字调和两音节连读声调组合模式,考察广州人在习得普通话时出现的声调偏误。实验结果发现,广州人在习得标准普通话的单字调和二音节连续词时,照搬了广州话中听感与之接近的四个声调(下阴平,阴上,阳平,下阴平)的声调模式,出现习得中阴平调音高偏低,阳平调头比标准普通话偏低,上声曲折调没有曲折,去声调尾比标准普通话偏高等偏误。
其他文献
最近二三十年来,港澳粤方言的"泊"字增加了一个新的发音:pag,发pag音的"泊"字起初专门用于"泊车"这个词里面,是个音译词,译自英文的park,,一个"泊"字有三个发音,而且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本文对"泊"的发音进行了探讨。
由于英汉投射符号语言在投射人物言语与思想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译者有时找不到等值的表达方式,因而译文与原文相比有一定差异。本文简单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在不同的语篇体裁中投射人物语言和思想时使用的不同方式,尝试性地探讨了两种语言中的投射符号在具体语篇语境下的翻译策略,以期帮助译者尽量避免“假象等值”,达到译文投射符号语篇语义功能的“真正等值”。
本文在前人对人际意义研究的基础上,不仅把语篇连贯从功能上分为概念连贯和人际连贯,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与深层次的语篇连贯结合起来,而且深入探讨了人际连贯的体现方式,即人际意义在语篇内衔接上的六种衔接机制和语篇与语域在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上的一致性,将与人际衔接机制和语域一致性的相关要素连接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人际连贯理论框架。
本文介绍了语言过程和语言维度的概念,讨论了语义层和语境层的分别与联系、语义层和语法层的生成关系以及语篇/语言的本质及其基本范畴。
Halliday所开创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已在自然语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80年代初南加里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的信息科学学院(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建立了PENMAN研究项目。Halliday
本文运用元音格局和声学实验的方法,对汉语中介语的的元音系统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学习者的中介语语音系统同时受到母语和元音标记性强弱的制约,在这两种因素之中,母语的影响往往是显在的,元音标记性强弱的影响则是隐性的,但是这两个规则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一致关系,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相似的元音比相异的元音容易习得,学习者母语中没有而汉语中有的新元音最难习得。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汉语中介语
本文在前人的元音二维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汉语中的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以及英语、日语的一级元音在三维空间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整体的元音系统在三维空间内不同平面(F1、F2平面和F1、F3-F2平面)的排列方式和次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二维声学空间内位置相邻,彼此接近的元音音位或变体,三维空间能够增加它们的差异度和区别度,使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声学空间;元音在三
本文分别以整句和句内音段(句首、句中、句末)为单位对情感语音的六种典型韵律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当语音信号由中性变换成愤怒、高兴、惊奇和悲伤情感时,其声学特征的变化特点。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地选择时长、能量、最大基频、基频范围这四个韵律特征,进行了由中性语音到情感语音的转换实验,并对全局和局部分音段两种转换模型的转换效果进行实验比较,也对局部分音段情感转换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主观评测。实验结果表明:
语音学习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都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调查了所任课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语音学习,发现语音学习既有由于英汉语系的差异而引起的共性的问题,又有由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而造成的个性的问题,并对语音教学提出了建议: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和环境,提出语音学习个性化,为学生建立语音学习档案;应用多样的教学手法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材料趣味化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研究考察了基频因素对北京话阴平、阳平声调在双音节中感知的作用,采用PSOLA合成语音的方法制作语音样本,并进行听辨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位于前一音节的阴平、阳平声调的判断会受到后一音节起点、终点、拐点和整体基频变化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次,发生听辨错误的声调多数落在上声,这和上声“低”的特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