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损害患者骨桥蛋白(OPN)对CD+ CD8-IL-17A+T细胞及白介素-17(IL-17)分泌的影响,探讨OPN在SLE肾损害患者Th17细胞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取40例健康人和50例SLE患者(其中,伴肾损害SLE患者25例、无肾损害的SLE患者25例)血清和肝素钠抗凝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OPN和IL-17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
【机 构】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皮肤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
【出 处】
:
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损害患者骨桥蛋白(OPN)对CD+ CD8-IL-17A+T细胞及白介素-17(IL-17)分泌的影响,探讨OPN在SLE肾损害患者Th17细胞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取40例健康人和50例SLE患者(其中,伴肾损害SLE患者25例、无肾损害的SLE患者25例)血清和肝素钠抗凝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OPN和IL-17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CD8-IL-17A+T细胞的阳性率,并分析各组间差异,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①SLE肾损害患者组的OPN、IL-17水平和CD3+ CD8-IL-17A+T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的SLE患者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肾损害的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OPN、IL-17、CD3+ CD8-IL-17A+T细胞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血清中OPN分泌与IL-17水平、CD3+ CD8-IL-17A+T细胞阳性率之间成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2、0.630,P值均<0.01).结论:外周血中的OPN对SLE肾损害患者的Th17细胞异常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各种原因导致急性颅脑损伤的儿童的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测结果并探讨TCD对于儿童急性颅脑损伤脑功能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在我院自2014年11月-2015.1月入院时发病不超过1周并且GSC小于13分的患儿进行TCD检测,并随访入院后第3,7天,并结合患儿脑功能的恢复程度(脑电图,临床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儿(GSC小于8分)其TCD结果符合其临床改变,对于非重症颅脑
目的 评估床旁视频脑电图对临床判断昏迷患儿即重型脑功能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研究,根据临床指标和脑电图(VEEG,Young分级标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评价指标对2015.1月-2015.3月录入的33例重型脑功能损伤患者(临床判断昏迷或GCS<=8)进行监测与预后评估.结果 纳入的33例2月~13岁患儿,平均年龄5.32+-3.85岁,中位年龄4岁,重型脑功能损
目的 探讨儿童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 对我院确诊为MEALS的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基因突变等特点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 结果 这2例患者均有MEALS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均提示高乳酸血症,MRI表现为不符合脑血管分布的多发长T1长T2信号,主要累及颞枕叶,基因检测均有均有线粒体DN
目的 探讨伴有呼吸衰竭的重症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确诊的3例重症呼吸衰竭的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儿中男1例,女2例,年龄10岁~13岁,患儿均未伴肿瘤性疾病.3例患儿均以精神症状和不自主运动为主要首发症状,2例存在横纹肌溶解症,2~4周进展为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4周时出现Ⅰ型呼吸衰竭.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为阳性
目的 了解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加强对本病认识,及时诊断,减少误诊.方法 通过1例病例报告,结合文献回顾复习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1例12岁儿童因颅内感染住院,应用抗感染、脱水降颅压及免疫支持等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不排除免疫性脑炎及脑干脑炎,加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患儿病情持续进展,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提示静脉窦血栓形成,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蛋白A2 (SP-A2)单体型在中国局部地区人群的分布及其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群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RDS早产儿50例(RDS组)及性别相同胎龄接近的非RDS早产儿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同时以80例足月分娩的健康足月儿为人群研究对象.采用TaqMan(R)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SP-A2基因的4个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105
患者女,51岁,一年前发现右下肢出现三个包块,病理示: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活化B细胞来源,化疗后好转.半年前再次出现右下肢数个包块,活检病理示:皮肤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再次化疗.半年内无内脏器官受累.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未触及重大淋巴结,右下肢轻度水肿,可见3个包块,最大约20×10 cm,包块皮肤充血、红肿,无破溃,有压痛,左下肢正常.实验室检查:免疫组化:CD20(+)、CD43(+
患者女,44岁,因左耳背侧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于2014年12月到我院门诊就诊.予以冷冻治疗,疗效尚可,随访3月无复发.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常见多发皮肤病,常常伴有神经痛,成人多见,治疗较为棘手.临床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虽有较好疗效,却有相当部分老年患者留有后遗神经痛,迁延时日,甚至经年不愈.2013年2月-2014年6月,笔者早期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中草药治疗带状疱疹,明显减少和减轻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目的:探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较大范围或特殊部位的皮肤缺损联合应用多个局部皮瓣修复的经验和体会.方法:根据面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皮肤缺损的大小、部位、形状以及周围皮肤组织情况,遵循美学和美容分区修复的原则,对于较大范围或特殊部位的创面皮肤缺损进行2个或2个以上的局部皮瓣联合修复,修复的创面缺损面积大小为1.2cm×1.3cm至4.0cm×4.3cm.结果:63例皮肤肿瘤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