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儿童肥胖发生率也呈显著上升趋势,以北京、上海等6大城市为例,2014年7~9岁和10~12岁男性儿童超重加肥胖检出率为25.4%和25.5%,相同年龄女性儿童检出率为17.0%和14.3%,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本实验使用BMI作为儿童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运动处方干预的方法,观察在相对短的实验时间里,被试体成分和内分泌的变化,对干预前后的均数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成都市市两所中小学10-14岁肥胖学生24人,进行12周有氧健身操锻炼,锻炼时间为周一、周三、周五下午,运动过程中目标心率保持在(220-年龄-安静心率)/2+安静心率,每次60 min;并适当的控制饮食,保持能量收支平衡、营养补充充分合理。比较处方干预前后身高、体重,腰臀比。通过生物电阻抗体成分测定仪测定体脂百分比、体脂含量;BMI。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测TG、leptin水平。血脂测定使用酶比色法,Leptin用人瘦素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测定。受试对象运动后体重变化不明显,但腰围、臀围值和体脂%的下降非常显著,BMI亦显著低于运动前。甘油三脂和瘦素的水平较运动前也有明显性的下降。校正年龄和性别后,BMI与血清T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3,P<0·05),而腰臀比与血清TG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1)。腰围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更加显著。1995年,WHO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的生长参考值,建立NCHS/WH0标准,推荐10岁以下儿童使用身高体质量(weight forheigh,WFH)评价肥胖,有二种WFH的表示方法,比率和Z评分(Z-Score),比率=([观察值-理想体质量]/理想体质量)100%,以理想体质量的120%(即超过理想体质量的20%)定为判别儿童肥胖的切点;Z-Score=(观察值-参考人群的平均值)/参考人群的标准差,以Z-Score≥2作为儿童肥胖的诊断界点。推荐采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评价10~24岁青少年肥胖,BMI已经成为全球一致接受的用于评价超重和肥胖的指标。静态生活方式的增加是肥胖流行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而且儿童时期的生活方式和身体活动模式可持续到成年期。因此,儿童时期身体活动状况对预防成年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和青少年最常使用的BMI切点是不同年龄、性别的BMI的85th和95th百分位值,超过该标准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几率显著增加。与BMI相比,腰围还可预测脂质代谢紊乱的程度。体重指数(BMI)与瘦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瘦素是脂肪组织的独特产物,在一定条件刺激下ob基因表达出瘦素,它具有调节体内能量平衡和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儿童单纯肥胖症患者体内瘦素含量虽然增多,但瘦素功能却明显缺陷,使内源性瘦素未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瘦素抵抗。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前后男女受试者的体重变化不明显,受试者实验后腰围、臀围值和体脂百分比的下降非常显著,BMI亦显著下降,瘦体重增加。提示此健身运动锻炼可有效减少学龄期儿童的体脂,改善体成分,并且改善肥胖儿童体内异常的激素分泌和脂肪代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