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在和谐”的追求及其意义

来源 :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社会思想,其目的,或者说其主要责任是要解决人类个体的欲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减少社会冲突。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由于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不同,从而在解决这个矛盾时产生了很不相同的思路。儒家思想是其中一个极有特色的思路,儒家思想在解决这个人类个体的永恒矛盾时,不是象西方的民主法制思想那样把社会规范法律化,通过国家权力来限制人的行为,维护社会规范;也不象某些宗教思想如基督教那样,把遵守社会规范与灵魂得救连在一起,通过上帝的权威。使人社会规范得到维护;而是把“仁”德当作崇高价值,通过高扬“修身”、“成己”,进而“济众”、“成物”,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流”这样一条自我完善之路,把一己之“欲”与社会之“矩”统一起来,化解掉自身欲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世界逻辑之源有三:古希腊(西方逻辑)、先秦时的中国(名辩)、古印度(印度因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西方逻辑、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相互激荡,在中国逻辑史上出现了空前的逻辑比较研究的局面。其中既有名辩与逻辑的比较研究,也有名辩与因明、逻辑与因明以及三种逻辑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这三种不同的逻辑形态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交汇,是世界逻辑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学术现象,也给中国学者提供一个比较逻
会议
@@唯识学出自佛陀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弘扬有关。于此期间,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和中观学派时代。一般说来,唯识主要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唯识的根本论典,则是《瑜伽师地论》。但此论体系庞大,有一百卷之多,难以诵读。因此,世亲著《唯识三十论》。提纲挈领的讲述其唯识道理。
会议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原始佛教,根本佛教。主要依经是佛陀悟道成佛后十二年间说的四阿含等。学人主要是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授(声闻),修习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和戒定慧三学,而悟“我空”,依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次第修行,出离三界,达到无余涅槊的境界。凡修至阿罗汉果,就已了脱生死,不再堕入轮回。
会议
@@佛教伦理的核心是要人追求成佛。它诉诸于个体,依靠的是个体的自觉自愿性。在现实人生中,个体成佛的努力在伦理上显现出独特的价值。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儒家、道家伦理共同构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也是佛教伦理能够同儒家、道家伦理相融的重要基点。
会议
@@华严宗与净土宗都是在长安创立的,是长安佛教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多佛主义和净土之说是大乘思潮里最早出现的观念,它与小乘佛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除了承认三世佛之外,还认为在时间上,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诸佛都是无限的;在空间上,有四面八方上下所谓十方,佛的存在也都是无穷无尽的。最早反映这一思想的是东汉支谶翻译的《佛说兜沙经》。这部经书后来被编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下称《华严经》
会议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规定了严格的戒律,所谓“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所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戒律对于佛教徒来说是“省欲去奢”的必由之路。据佛典记载,佛陀在逝世后,曾举行过三次佛经结集。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逝世后不久,在王舍城举行的。这次结集是由迦叶主持,优婆离吟诵戒律,形成律藏;阿难吟诵佛法,形成经藏。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逝世后一百年,在毗舍离城举行的。这次结集的起因是在戒律上出现分歧。最
会议
@@太阳崇拜具有普遍意义,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日神信仰的历史。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过,凡是太阳照耀的地方,均有太阳崇拜的存在;宗教学研究权威麦克斯·缪勒认为:“一切神话均源于太阳”;“《旧约全书》中认为上帝耶和华于火中诞生,更多民族的原始信仰无不与太阳或者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创建自公元前600-前500的佛教呢?它是否也与太阳崇拜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佛光就是原始太阳崇拜在佛教艺术
会议
@@窥基(公元632 -682年)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大疏》。窥基《大疏》是集唐疏大成之作。它代表了唐代因明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慈恩宗内被奉为圭臬。随着法相宗的衰落,《大疏》也和其他因明古疏一样长期散佚。汉土失传,大约在元代兵燹之后。直到清末,《大疏》才从日本回归,由金陵刻经处出版流通。共有八卷两册。1935年影印的宋藏遗珍中收有《大疏》残存中下二卷两册,是范成和尚于19
会议
@@佛教主张以“非断非常”的态度来审视缘起诸法。对于佛教本身的发展,尤其是她从印度到中国的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发展,我想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非断”,即不能割裂历史发展的延续性;“非常”,即重视研究后人为应对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题而对于前人的革新。佛教逻辑,亦复如是。
会议
@@僧肇佛学思想的最终归宿是涅槃之道。对涅槊境界的追求是人的解脱问题的探索,这与人对自由的追求是相通的。涅槃与自由作为两种终极追求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