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象修复与组织形象维护--“社会公众人物”的个人危机传播策略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o_oa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是个人和组织在社会生存的生命线。当个人尤其是社会公众人物发生危机事件,及时的个人形象修复和组织形象维护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形象的修复和维护过程,也是个人和组织处理社会公共关系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媒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将会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当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出现在人们的生存空间并对人们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的时候,如何运用合理的传播手段化解这一社会群体遇到的危机事件,改善他们同组织和公众的关系,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其他文献
在耶稣会利玛窦神父的《天主实义》发表七十多年之後,入华方济会石铎禄神父沿用教义问答的模式,出版了《初会问答》一书。在对中国文化诸多因素深入研究基础上,该书运用简练、清晰、大众化的语言文字,利用中国文化中的因素,特别是儒家的哲理传扬天主教之正道,展示了托钵修会在华传教的特点。
清初发生的“历争”,学界多有关注。本文以顺、康两朝实录为基础,勾陈四次改订历法过程的同时,着重强调历争双方当事人最为关注的并非学术,而是政教。由于当时清朝入主中原不久,政教观念尚不明晰,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研究者对该问题的认知。
晚近以来,主要是出现在近代史领域中的魏源研究,有着「近代化叙事」的特征与模式。这与我们对于「西学」与「传入的西学」之认知有关,也与二分法下相对于「西洋」的「中学」之过去、现在、前景化的立足基点与态度有关。本文自魏源研究中的几个面向:近代观、清学史、海国图志、西学观等,回顾并检视魏源研究中的海洋视域、西学影响、隐性传统、近代叙事的开端等,重新讨论魏源研究中的模式、思维特性、轴性与惯性,乃至其复制于历
随着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清朝中国国家形象出现了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倾向,其间亦多有变化,这既与文化的交流与互摄密切相关,亦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民族意识乃至社会阶层的区分等相互关联。清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从清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中,我们或可看到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亦可获得某些借鉴和启示。
本文作者依照庞百腾的编码顺序介绍了英档归藏的近代中文与图的由来和现状,重点探讨了这批与图的学术价值。
本文以《孟子微》为例,对康氏以西学补充印证经学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仁政的方案和实施及人类进化与社会进步三方面进行了推进。
新闻摄影比赛是为新闻摄影记者提供的一个展示作品、公平竞争、交流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多为激励优秀记者,展示经典作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的作用已经被提升到与文字并重的位置;而且随着信息交流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新闻摄影比赛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征收作品,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性新闻摄影大赛当属位于欧洲的“荷赛”和位于美洲的新闻摄影年赛(POYi)。
众所周知,2002年初“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2003年底,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用民生新闻的概念来总结“南京零距离”的栏目特色。从此,“民生新闻”引起了新闻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如果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民生新闻的定型,那么,从那时至今时间又过了4年,经过全国性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的背景下,民生新闻已经发生转向,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妨说,“后民生新闻”时期
迄今为止,我国的社会改革与转型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在社会改革与转型的场域中,报纸与社会双向互动,一方面顺应并推进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实现了自身的角色转型。本文重在探讨、分析报纸角色转型这一过程的背景与缘由、内涵与过程、技术与策略,以及未来应循路径。
全球化背景下爱尔兰大众传媒的转型究竟是爱尔兰人民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还是一种被动行为呢?其转型的性质是怎样的呢?根据传播学的研究分类,此类研究主要属于控制研究范畴,该理论提出在对传媒的发展进行控制时,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三个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