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控制是一种普遍的教养方式。以往研究显示,父母心理控制是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的产生原因之一。根据Anderson的一般攻击模型,本研究结合个体特质和家庭环境,旨在进一步探究两类父母心理控制,即依赖和成就导向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特质愤怒作为稳定的人格特质,体现了愤怒在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强度上的个体差异。以往研究指出,父母心理控制可能使孩子形成愤怒倾向,从而青少年有更高水平的反应攻击性。但是高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是否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会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个体在家庭环境中成长,亲子依恋是孩子与家长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系,对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亲子依恋的不同维度得分(焦虑/回避)可能作为调节变量,调节特质愤怒对反应性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采用问卷法探究了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并考查了青少年特质愤怒的中介作用与亲子依恋的调节效应。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来自北京市的初、高中生1004名,使用Process模型14进行中介和调节作用检验,结果发现:(1)依赖和成就导向的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攻击性间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2)依赖导向父母心理控制不仅对青少年攻击行为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青少年特质愤怒这一中介影响青少年的反应攻击性;(3)亲子依恋焦虑调节青少年特质愤怒与反应攻击性的关系:相比高水平的依恋焦虑,对于低水平的依恋焦虑的个体来说,随着特质愤怒水平的增长,反应攻击性增长的速度更慢。在高水平依赖导向父母心理控制下,青少年有可能形成高特质愤怒;但如果个体处于低焦虑的安全依恋,则会降低高特质愤怒导致反应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未来有关干预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方案,不仅应该针对性减少家长的心理控制,还可以帮助亲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