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预报发展规划应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性

来源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提出中国地震预报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上应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性,探索内容应包括:地壳运动状态(方向、速率、范围及机理);地壳应力集中点(应力集中点数量、各点应力积累速度、范围、持续时间及其与震级的相关关系,应力集中点的演化与区内地震活动、前兆异常的相关关系);震源应力演化产生的应力扰动所能影响的范围及其量级;前兆观测仪器和预报判据等。探索的技术路线作者提出:短临预报要抓大放小,主要抓7级左右大震的监测预报,对5~6级地震采取抗震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对地壳运动状态及应力集中点的研究采取GPS大地形变、绝对应力测量等方法进行长时间短周期的综合观测。抓住预报实验区、重点危险区及余震区等现场不放,进行以上述内容为主的实验观测。
其他文献
砚是我国特有的调色书写工具,是随着中华文化  的发展而前进的。不同研磨器的进步,为真正符合标准的砚器提供了基础,显示了古人的创造发明利用砚的进程。清代的制砚和雕刻技术,是我国几千年来最高水平的代表,是我国制砚史上的丰碑。砚器在我国的社会文明史、艺术史、礼乐史及经济、科技史等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具有丰富文化精神内涵与奥博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独特玉文化的扩展内容和组成部分,可以是揭示
云南珠宝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玉出云南早已广为流传。石产业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全国宝玉石、观赏石、建材石的重要加工、销售地之一。政府对石产业高度重视,激励石产业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可行,保障有力,必将带来极好的勘查机遇、教育机遇、商贸机遇、成才机遇、就业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珠宝市场出现了新趋势和新需求,宝石产业相应地出现了新调整和升级动向。梧州宝石企业多,总生产能力大,宝石品牌初步建立,集群模式初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仍存在缺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产业链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行业不规范,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动力。梧州宝石产业迫切需要升级,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宝石产业的价值,成立宝石产业管理机构,把握发展机遇,调整布局,提升产业水平,完善政策
珠宝产品的发展因受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要推动产业升级,使产业服务化发展成为主流,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通过分析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宝玉石文化产业的升级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社会化媒体平台,整合资源,推动产业服务发展是产业升级的一项不错的选择。
海南京润珍珠中国驰名商标,现已驰名中外,其成功的原因在于重视珍珠文化宣传修建珍珠文化馆,坚持文化开路,依靠科研成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建立品牌战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搭建京润珍珠长期发展的人才基础架构。中央电视台三访京润珍珠博物馆,使京润珍珠知名度不断提高,使京润珍珠品牌战略硕果累累。
中国玉雕大师张玉珍女士,创办玉雕厂,联办玉雕学校,为学艺者提供学习实践基地,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为培养玉雕人才,推动岫岩玉雕产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三星堆玉器是中国玉器历史上的顶峰。它是中国《史记》上黄帝以前的一段尚未被认识的历史。在三星堆玉器上,蕴藏着大量的远古信息尚不为人知,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中国任何朝代的出土玉器都不可与之相比,没有那一个民族在那个远古时代就能凿雕出如此内涵丰富、意韵深邃的玉器出来。
对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地位及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进行了简单讨论,指出了影响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深入的一些人为影响因素,并提出在现有科技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验预测水平的几点建议。提出必须形成制度,下大力气反思已完成的预报过程;制定政策,领导带头,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讨论,确实体现“会商”的学术气氛和商讨氛围;与概念清晰的物理机理实验及理论研究相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待观测资料的变化,在高度重
通过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结合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的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值得坚持,但在具体的地震预测预报探索实践中,不必追求也不可能达到“长、中、短、临”各阶段预报的完美过程,甚至“长、中、短、临”各阶段前兆异常的良好配合,是力争实现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的关键。以强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前兆机理等研
在简要分析了地震预测面临的主要科学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推进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认为地震预测研究需要长期攻关,需要有长期的稳定的支持计划。目前推进地震预测科学进步的障碍点可能在于中期(几年尺度)强地震危险地点的确定,若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就为最终短临预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应强调理论创新和观测技术进步;坚持发展地震预测试验场;经验性预测与物理预测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