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流动重力剖面解算获得的布格重力异常分析可知,从布格异常的陡变区可初步推断出断裂构造的位置,并与实际吻合;在小江断裂带布格重力异常出现突变现象,初步研究表明该断裂带深切至下地壳;反演得到的莫霍基底结果表明,莫霍面起伏以小江断裂为界,断裂带以西莫霍面加深,往东则逐渐变浅;分析认为小江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块体与扬子准地台相互作用的边界带;小江断裂带以西至金沙江断裂带之间的区域是否存在青藏高原物质“东流
【机 构】
:
湖北省地震局 武汉430071 湖北省地震局 武汉430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地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流动重力剖面解算获得的布格重力异常分析可知,从布格异常的陡变区可初步推断出断裂构造的位置,并与实际吻合;在小江断裂带布格重力异常出现突变现象,初步研究表明该断裂带深切至下地壳;反演得到的莫霍基底结果表明,莫霍面起伏以小江断裂为界,断裂带以西莫霍面加深,往东则逐渐变浅;分析认为小江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块体与扬子准地台相互作用的边界带;小江断裂带以西至金沙江断裂带之间的区域是否存在青藏高原物质“东流通道”则需进一步结合该区域内地震、地质相关研究成果及三维重力反演结果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在磁性定年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磁学研究,并讨论了西北内陆记录的晚中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特征。本文对Ls2整个岩心开展详细的环境磁学分析,测量了质量磁化率(x LF和x HF )、非磁滞剩磁(ARM,交变磁场峰值是80mT,直流磁场是0.5mT)、饱和等温剩磁(SIRM ),以及-30mT、-60mT、-100mT、-300mT)磁场下的等温剩磁(IRM),也根据磁化率变化挑选出I4个样品进行获得曲线
We report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strata in eastern Tibet (China), aim to clarify the 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w
本文介绍火山岩和浅层侵入岩的AMS通常与其侵位模式有关,根据磁化率椭球主轴方向可推测岩浆流动方向,因而是推断岩浆流向和岩浆源位置的有力工具。AMS的解释还不完美。因此,除了利用岩石组构、磁组构等相关信息之外,也应结合区域地质综合考虑,以便更好地理解AMS和解决特定的地质问题。
利用东北流动台阵记录到的远震波形事件,采用S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本文得到了台阵下方详细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成像。成像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地壳厚度两侧深中间薄。
本文对亚东-大柴旦-乌拉尔地壳断面所贯穿的亚洲大陆:青藏高原主体、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西西伯利亚盆地、乌拉尔山脉等深部构造特征及动力学过程做了介绍。
为了进一步验证帕米尔-西昆仑地区中新生以来的运动学模式,本次研究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塔里木地块西缘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通过系统的古地磁测试和岩石磁学实验研究表明,样品中的主要剩磁载体主要为赤铁矿,磁化率各向异性而是结果说明了岩石没有遭受后期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伴随着帕米尔高原西冀和帕米尔高原东北缘以逆时针旋转作用为主,而帕米尔高原以东则主要以沿大型走滑断裂的走
本论文利用跨越海原断裂带部分剖面资料,对该段地震剖面进行初步构造解释,研究海原断裂带的深部几何形态和其两侧地壳上地幔细结构,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机制提供地震学依据。
本文介绍了华南岩浆成因模式的五个较为重要的观点,利用三维大地电磁观测,获取华南地区三维电性结构,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壳幔结构非层状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上地壳断续分布电阻率值较好块体,且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控制,推断为华南地区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体和火山岩。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幔变形模型,寻找青藏高原侧向逃逸的深部地震学证据,利用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已有地震台站和多次PASSCAL型地震试验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站观测的天然地震资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得到沿北纬300线的地壳上地面构造图像。 在接收函数偏移叠加剖面上,莫霍面明显的分为几段,更张-林芝-鲁朗一段的莫霍面深度在60 km左右,基本为水平状。在叠加剖面上,莫霍面在通麦,邦达,巴塘,雅安
品质因子Q是描述地球介质特性的主要参数之一。本文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介质Q值,进行了地壳三维Q值成像,从图像中对Q值平面分布,地震深度、剖面速度与Q值剖面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