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损伤性疾病的防治——附127例诊治体会

来源 :第四届全国静脉外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周围静脉损伤性疾病临床多见,且有相当部分是医疗诊治过程容易出现的继发性甚至是医源性操作失误或损伤。本文希望从血管专科审视角度剖析下述病例,旨在提高医疗同行对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防治水平,提供借鉴用于指导临床。 方法:总结我科2005.1~2008.10四年间收治的127例周围血管损伤性疾病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临床诊疗过程,找寻内部共性和差异,萃取经验和教训。 结果:本组127例周围静脉损伤性疾病,其中静脉穿刺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112例;动静脉瘘13例,其中医源性损伤8例;生活损伤后形成静脉瘤2例;全组医源性损伤病例大于65%,特别是后果严重的损伤性动静脉瘘医源性因素居第一位,其次是外力因素导致的血管损伤。127病例中,血管外科手术治疗22例(17.32%),术后全部获得满意疗效。其余105例采用综合保守治疗,占82.68%(105/127)获得满意疗效。 结论:周围静脉损伤特别是临床诊疗操作中穿刺静脉或静脉留置导管容易造成的损伤通过提早预防,及时、有效的诊治,可以明显控制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血管损伤性疾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约有5%的患者会出现下肢斑疹、皮肤色素沉着甚至下肢静脉性溃疡;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诱发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遗传、静脉炎史、女性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等。症状包括:患肢瘙痒、疼痛,夜间腿部痉挛,下肢无力,下肢沉重感等,尤其在长时间站立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法,硬化剂注射及手术治疗。我们总结各种方法的经验:
目的:明确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术后护理。方法:以外科术后病人为对象,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高度怀疑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集检测指标,并行深静脉彩超检查以明确由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年龄>40岁、下肢浅静脉压>30mmHg、2秒钟静脉流量(VO)/下肢静脉容量(VC)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深静脉血栓病史和恶性肿瘤病史对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结论:在外科术后护
患者术后人工血管堵塞,原因复杂多样。首先,静脉系统人工血管转流术后,抗凝治疗十分重要,因管径常较大、血流速度慢、分流后近远端静脉压差渐小致血流速度进一步减小等,加之有些患者呈高凝状态,导致人工血管内易形成血栓,所以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和高凝状态的内在联系仍不十分清楚而需进一步研究。再者,人工血管转流术需注意近端吻合口要做在肠系膜上静脉的外科干上,如近端吻合口在肠系膜上
目的:探讨肝前型门脉高压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肝前型门脉高压症48例,包括2例abernethy畸形,依照间接门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和/或彩超结果,全部确诊为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施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20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转流术8例,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1例,水母头-颈内静脉转流术2例,门奇静脉断流术6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小肠切除术1例
Kasabach-Merritt 综合征是以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并发血小板减少和全身出血倾向的一种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因血管瘤内广泛凝血而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造成凝血障碍,属于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严重凝血障碍原因如下:瘤体内大量缓慢血流,尤其是血小板流经迂曲的瘤壁时其表面被机械性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以及自体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消耗;大量血液长期瘀滞
门静脉系统在功能上常分为胃脾区和肠系膜区,胃脾区内的胃短静脉及胃左静脉压力的升高是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根本原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针对胃脾区,特别是胃左静脉高压的手术。患者脾切除后,由于没有了脾静脉的血流,门脉压力即明显减低至28cm 水柱。门脉高压之外科治疗,除了要解除患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外,更要注意到肝脏门静脉血流之充分灌注,以防止肝性脑病及肝功衰竭的发生。患儿因无门脉血液灌
本文对1例肠颈转流治疗重症布加氏综合征术后17年通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重症的、无法行其他手术的布加氏综合征病人,肠颈人工血管转流术创伤小,术式简单,病人易于耐受,同时有长期的人工血管通畅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目的:探讨门静脉及其属支内广泛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11月~2009年3月,共收治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2、35及46岁。均表现为进食后腹胀、腹痛,病程10天~21天。治疗前影像学检查确诊门静脉及其属支内广泛血栓形成。2例经肠系膜上及脾动脉置管并留置1周。每日每侧经导管泵入尿激酶10-15万单位/6小时,再予普通肝素50mg经导管持续泵入维持。持续7天经导管行抗凝溶栓
本文分析了胸-颈内静脉转流在顽固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该患者病情迁延复杂,起因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肠房转流在九个月中起到积极作用,阻塞的原因众多,术后积极规律地抗凝治疗有助于避免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但人工血管内一旦血栓形成后,再行旋切术是难以达到人工血管腔内的光滑状态的。为了积极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提高其对于后续治疗的耐受力,在手术前利用腹水过滤或 Denver腹水静脉泵回输胸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侵及右心房的方法及下腔静脉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4月~8月,2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除外远处转移及评估下腔静脉重建的可能和范围。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分别经右后外侧切口和胸部正中切口入路,切开下腔静脉近心段,切除了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及延及右心房内的肿瘤,下腔静脉补片成型。结果: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并康复出院,随访17-21月,证实手术效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