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矩形金属钮扣式分流条是雷达罩防雷设计的主要装置,其雷电防护能力与击穿特性密切相关.论文试验研究了矩形金属钮扣式分流条击穿电压随分流条长度和钮扣间隙长度的变化规律,对分流条的电位分布进行了静电场仿真研究,结合仿真结果分析了上述击穿电压变化特点的原因.结果表明:矩形金属钮扣式分流条的击穿电压随长度的增长呈现非线性上升的趋势,并显示饱和特性,这与分流条钮扣间隙的电位差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特点有关.研
【机 构】
: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合肥 230000;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00
【出 处】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矩形金属钮扣式分流条是雷达罩防雷设计的主要装置,其雷电防护能力与击穿特性密切相关.论文试验研究了矩形金属钮扣式分流条击穿电压随分流条长度和钮扣间隙长度的变化规律,对分流条的电位分布进行了静电场仿真研究,结合仿真结果分析了上述击穿电压变化特点的原因.结果表明:矩形金属钮扣式分流条的击穿电压随长度的增长呈现非线性上升的趋势,并显示饱和特性,这与分流条钮扣间隙的电位差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特点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机载雷达罩的防雷设计和矩形金属钮扣式分流条的研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600MW超临界机组磨煤机出口温度超限为磨煤机重要跳闸保护之一,为了让能源充分利用,磨煤机在不同煤种下更加经济运行,对磨煤机出口温度跳闸逻辑进行合理优化.该文对磨煤机出口温度跳闸逻辑、报警逻辑优化进行探讨,提高运行人员对设备的可控性,降低了磨煤机跳闸风险,节能减排应用结果良好.
本文针对直接抽取加热法CEMS烟气预处理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就该装置的日常维护要点进行论述.研究表明:CEMS装置的投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维护是否到位,对于直接抽取加热式CEMS中,烟气预处理装置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装置的寿命及运行可靠性。笔者针对维护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使得CEMS的运行可靠性有了较大提高,并有效地减少了备件消耗。因CEMS装置的复杂性及各种不同
主要介绍了机组电动给水泵在一台给水泵工频调节而另一台在变频调节工况时,给水自动调节控制策略所做的特殊设计及现场调试过程,对类似配置的电厂在热工控制逻辑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从智能型总线变送器的工作原理、操作原理等入手,通过与模拟型变送器的比较,论述了智能型总线变送器的实验室检定的可行性及理论依据,介绍了检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文概述了Bently3500危险气体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构成,针对检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零位漂移故障现象,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措施.研究表明:通过电缆夹头取消、电缆检查更换和增加各用探头,2015年至今,二台9F燃气轮机危险气体检测系统发生缺陷5次,相比去年平均每月2.7条缺陷,缺陷次数明显减少。其中3月21日#12机45HT-5B运行中发生故障(报出NOT OK故障)
本文介绍和分析GE 9F燃机在启动时失败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以及燃烧调整故障分析等.研究表明:9FA燃气轮机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日常精心维护和各种事件的分析,对于它的控制系统的健康状况更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管是否正常运行,都应摸清情况,在日常维护及检修后都应有详细的记录,特别是日常的逻辑分析非常重要并做好记录,一旦机组系统发生变化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大型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分析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
本文先介绍了伺服阀的型号以及其工作原理,然后详述了伺服阀的一些常见问题及目前采取的预防措施。伺服阀的调节性能至关重要,影响机组的安全稳定以及经济运行。为了保证伺服阀的正常有效运行,其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有:控制油连续运行;阀门定期活动试验;定期取油样化验;定期更换控制油供油滤网;外接控制油滤油机;伺服阀维修出厂参数要求高于MOOG厂家自身(因为MOOG厂家针对的是其所有用户,部分参数的控制精度并不能
针对9E-DLN燃气轮发电机组典型启动过程,根据GE公司控制系统中关于启动过程的相关算法,就FSR(Fuel Stroke Reference)计算准则进行研究,通过建立SRV控制模型,对其控制参数变化可能引起的燃料系统响应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仿真,根据结果对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并提供相关建议.
惠州LNG电厂建有3台M701F联合循环机组,经过长期运行、多次检修,暴露出了原控制逻辑设计以及设备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燃机提前进入温控导致机组升负荷慢、给水泵出口阀经常故障、机组吹扫时间过长、中压主汽阀多次在启停机过程中出现卡涩等.也存在一些原设计不太合理的地方,如凝结水泵、真空泵、给水泵备用快速启动和燃气压力低快速甩负荷等.这些不合理的设计经过维修人员长期观察和试验,对原有的机组控制逻辑进行
由本文介绍了镇海9F燃气机组在运行中遇到的关于控制系统可靠性相关案例,通过系统控制逻辑、保护配置、热控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了热控系统的可靠性,供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