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壁面对微型燃烧腔内甲烷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燃烧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p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甲烷和空气预混催化燃烧方式,运用连续介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和二阶离散方法对微型燃烧腔内不同催化壁面对甲烷催化燃烧的影响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催化温度、甲烷与氧气摩尔比和甲烷质量流量变化时,下催化壁面对甲烷催化燃烧效率影响最大,侧面次之,上催化壁面最小。下催化壁面单位面积的催化燃烧效率约是上催化壁面的3 倍,其催化剂利用率也最高。涂敷催化剂时,下底面应适当多涂,侧面适量,上底面尽量少涂。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实际蒸汽管网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以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的蒸汽管网树状超结构求解模型。取分级管长Li和分级角度α为优化变量、变量轮换法为优化方法,针对此模型对管网进行优化设计,最后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实例验证。
本文建立了集总参数的单体换热器动态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分级超结构的换热网络动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流体物性变化,得到了不同形式扰动下换热网络的动态响应特性,同时基于前馈控制思想,提出了如何调节公用工程实现精确控制,使得换热网络随时间和工况变动即时优化。
在管流反应器上进行的含焦油的生物质气化气再燃过程中有碳黑产生,对试验产生影响。碳黑对人体健康也极具危害。本文对几种典型的生物质焦油模型化合物(苯、甲苯、苯乙烯)燃烧生成碳黑的重要起始参数进行实验测定。其中苯生成碳黑的起始温度为1200℃,碳氧比(C/O) inception =0.85;甲苯生成碳黑的起始温度1150℃,碳氧比(C/O) inception =0.73;苯乙烯生成碳黑的起始温度12
采用淮南、贵州煤,进行了慢、快速高温热解实验,利用ICP-MS 对实验样品进行了元素含量测定,研究了高温制焦过程中有害微量元素的挥发性及富集规律。在950~1400℃温度范围内,多数微量元素的挥发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慢速热解元素的挥发率大于快速。温度的升高有利于部分挥发性元素更充分地挥发进入气相及难挥发性的元素在固态产物中的富集。多数元素在焦中的富集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稀土元素的富集
采用固定床Hg 吸附反应系统对不同燃煤电厂飞灰吸附Hg 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飞灰对Hg 均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其中以烟煤飞灰CTSR 和CTL 的富碳组分对Hg 的吸附能力最强,其吸附能力分别为10.3 和9.36μg/g,与商业活性炭捕获能力相当。飞灰对Hg 的捕获效率与其含炭量和比表面积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论文研究乙醇对正庚烷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同步辐射方法测量正庚烷以及正庚烷/乙醇低压预混火焰中主要成分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乙醇促进了庚烷直接裂解成丁烯基的趋向,并且加快了己烯基的裂解。但存在乙醇时,火焰中环己二烯,环戊二烯浓度增加,而且出现了乙烯醇、丁醇。这表明,无毒的乙醇与正庚烷燃烧,产生出了剧毒物质。研究结果可作为乙醇燃烧特性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依据。
利用同步辐射单光子电离和分子束取样技术结合飞行时间质谱仪,在低压预混层流火焰中测量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体积比9:1)在燃空当量比为1.0 时的燃烧主要中间产物。测出24 种主要中间产物,并计算各种物质的摩尔分数及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空间浓度分布。在低温区,主要中间产物是过氧化物分解而得的产物及异辛烷热裂解产生的2-甲基丙烯;在高温区,低温区中间产物在高温区继续氧化,主要产物是碳氢化合物。另外,火焰
原有T-T 吸收剂固硫模型以时间作为反应状态参数,无法用于欧拉法脱硫模拟。基于钙转化率的概念,对已有的T-T 吸收剂脱硫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适用于欧拉法模拟。改进的模型形式简单,反应速率与钙转化率的平方呈双线性分布。进一步又推导了吸收剂钙转化率的输运方程,成功的将脱硫模型与两相流模型进行了耦合,为循环流化床脱硫数值模拟打下了基础。
载氧置换燃烧可实现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分离CO2,本文研究煤的载氧置换燃烧,以分析纯Fe3O4 作载氧体、神华煤作燃料,利用热重仪在N2 气氛下进行了煤的载氧置换燃烧实验,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反应后的固体残留物相态,考察煤载氧燃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混合试样从 800℃到1000℃以Fe3O4 质量为基准的失重率约12.5%;900℃是反应的最佳温度。900℃下煤和混合样的反应曲线对比表
以SiO2 为载体,采用化学方法对壳聚糖(CTS)进行改性,制备了两种含氯和硫的多孔CTS/SiO2吸附剂。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 射线衍射仪等对吸附剂进行了详细表征。应用VM3000 在线测汞仪作为检测手段,在固定床实验台架上对该类吸附剂进行脱Hg0 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后的CTS/SiO2 吸附剂比表面有较大提高,硅烷化有利于吸附剂含硫含氯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