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甜菜尾孢菌引起的甜菜褐斑病是生产上最严重的叶部真菌病害,抗病品种和轮作等措施能一定程度防治甜菜褐斑病,但效果最好的是化学防治。目前生产上防治甜菜褐斑病的药剂主要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甲基硫菌灵等;三唑类杀菌剂,如氟硅唑、苯醚甲环唑和噻菌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肟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三大类杀菌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作为第一个登记的内吸性杀菌剂用于防治甜菜褐斑病,然而由于长时间大范围和持续使用而没有有效的替换的药剂,致使很多地区的甜菜尾孢菌相继产生了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从而导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防治甜菜褐斑病的效果大大降低,部分地区甚至没有了防效。据报道,β-微管蛋白基因上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结合位点发生点突变是导致病原真菌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2009年和2010年对我国主要甜菜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采集样本,得到42株甜菜尾孢菌田间分离物,并利用98%多菌灵原药,设计一系列浓度抑菌试验,筛选到了19个对多菌灵具有高抗水平的田间分离物。通过比对高抗分离物和敏感分离的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发现我国甜菜尾孢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及抗药性突变位点与Davidson等报道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