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ing the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nanomaterials and biological systems to control the biological

来源 :第十四次全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ngb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在地史上,壳斗科栎属是分布最广的植物化石属之一,起源于古新世早期,自始新世起就是北半球各植物群的主要和常见分子之一。化石采集地云南保山羊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云南西部一个新近纪含煤盆地。
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是北回归线以南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浅水大海湾,处于南海与东亚大陆、青藏高原之间的海陆结合部位,为亚洲季风区重要节点之一。周边河流众多,如红河、昌化江、钦江、大风江、南流江等,海陆相互作用复杂。
利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F11 孔中表层浮游有孔虫G.ruber 和次表层N.dutertei 的氧碳同位素与Mg/Ca 比值分析,探讨了该涡旋泥质区近5000 年来的上层水体温盐结构变化.
研究表明浮游有孔虫的生态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浮游有孔虫分布由于其生活的海洋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其群落有着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季节性变化差异。必须对不同海区做针对性的浮游有孔虫生态环境研究。
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全世界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类型最为复杂多样和古老的森林植被类型,数十年来在该区域的第四纪孢粉古植被研究发现,末次冰期寒冷气候下植被类群曾发生了显著变化。
GT02 钻孔是利用俄罗期钻取自于广西省北部的一个山地沼泽中,我们对样品做了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测试,包括δ13C、TOC、TN、C/N,以揭示该地区21,000 年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常见的铁质微球粒认为是陨石碰撞成因或是陨石或宇宙尘的高温熔融产物,但更多证据表明它是多源的。在陕南宁强李家沟剖面灯影组高家山段碎屑白云岩的酸蚀样品中发现了可疑的“微球粒”,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微球粒结构复杂、形态各异,一般为圆球形,极少为椭球形,同时偶见一些非球形个体(包括拉长状、泪滴状、哑铃状、瓶状等),直径在100-900 μm,集中于300-650 μm,它们的表面构造十分复杂,如多边形聚片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一系列的中、新生代含煤、含油断陷、坳陷盆地群,本文利用松辽盆地及其外围大三江地区盆地群的钻井、物探、古生物化石等数据资料,对盆地群的形成及发育过程进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它们是物种在地质历史中生活而保留下来的生物学和地质学证据,可作为地层学研究中的标尺。但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通常难以获得完整的化石记录。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