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新近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岩心、薄片、测井解释和地震内部反射结构,系统地建立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新近纪的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利用储层构型要素细致地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且依据沉积体系模式和砂体格架的演化,通过沉积模式砂体的分布揭示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柴北缘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新近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岩心、薄片、测井解释和地震内部反射结构,系统地建立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新近纪的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利用储层构型要素细致地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且依据沉积体系模式和砂体格架的演化,通过沉积模式砂体的分布揭示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柴北缘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的扇中分流河道、辫状河河床滞留及心滩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河湖交替区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由于气候干旱交替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可形成良好匹配的储盖组合,且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构造运动形成了有效的圈闭,是大型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区域.
其他文献
地质—地震紧密结合的基础思想,一直是指导储层预测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储层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其中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及精细油气储层预测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层序地层分析和砂体系时空演化的描述指引了方向.本文利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原则,将松辽盆地杏西重点地区姚家组SQ1划分为6个准层序组,并围绕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背景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完成了以下几个工作重点:(1)识别出2种短期基准面旋回的
咸化湖盆三角洲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一种特殊的沉积类型.在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西部柴达木盆地等均有发育.由于特殊的古水介质条件及沉积演化过程,咸化湖盆三角洲砂体在展布形态、宽厚比、砂体构型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淡水三角洲.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新近纪属典型的咸化湖盆发育期,从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到新近系狮子沟组,发育了多套含油气层系,储集体表现为分布面积大、非均值性强、泥质含量高、储集空间复杂、钙质胶结为主等
西沙海域生物礁和深水沉积体砂岩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是最有利勘探目标。(1)生物礁和深水沉积体具有优越的储盖组合,可以形成大型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生物礁和深水沉积体砂岩埋藏浅、储层物性好、规模大,且被周围海相泥岩覆盖,能形成大型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是深水区油气发现的主要类型。(2)临近生烃凹陷,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通道。生物礁多发育在主力生烃凹陷内或边缘的隆起区,通过控盆/控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早白垩世时期火山、构造和热流体作用频发,储层凝灰质发育,而且凝灰质蚀变的成岩相控制了油气聚集,形成次生孔隙储集油气藏.油藏储层成岩作用以大规模碱性控制作用为主,储层在碱性流体条件作用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凝灰质颗粒碱解和交代现象,晶屑、玻屑、长石和黏土等填隙物都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解现象,广泛发育于乌尔逊、贝尔、南贝尔、塔木察格凹陷凝灰质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中,主导控制次生孔隙形成,
曲流河点坝作为一类非常好的储层,由于其中侧积层的分布,剩余油富集明显.本文通过改进的布尔模拟方法及多点地质统计学算法对点坝侧积层的连通性进行刻画,并设定不同注采模式,通过油藏数字模拟中的流线法对不同侧积层模型的水驱驱替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点坝侧积层的连通性及注采模式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这将为后期点坝侧积层的建模方法的建立及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针对大庆长垣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应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流带、辫状河道和心滩坝、心滩坝内部构型四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首次确定长垣辫状河砂体为"浅的砂质辫状河",并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构型要素定量分布模式.研究表明,长垣辫状河为浅的砂质辫状河三期叠加沉积,西部发育大规模下切带,辫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具有大面积含油、多层段含油、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而该区致密储层的成因不清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研究.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沉积环境特征、成岩作用特征的研究表明: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储层主要是粗碎屑的砂砾岩,细碎屑的砂岩类储层含量较少,储层平均孔隙度小于9%,平均渗透率小于1mD;储层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在构造
过去的四十年里,作为曾经世界第四大湖泊的咸海面积急剧萎缩,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并对大部分中亚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咸海的水位下降过程虽然历时相对较短但却变化显著,为了了解这一变化的详细过程,从近海盆地采集了AS17井浅钻岩心.该岩心数据在生物及矿物特征上的变化揭示了过去4000年中咸海经历的几个不同时期.在近100年的时期内,该湖水的特征一直在盐水与微盐水之间变化,这一高的含盐量与镁钙比率的升高、碱
龙门山前—川西的雷口坡组为在拉张构造环境里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雷三段滩相规模大,其展布与龙门山走向一致,从北到南依次发育有广元上寺浅滩、江油-安县浅滩和洪雅浅滩;雷一段浅滩较发育,也与龙门山走向一致.雷口坡组储集岩为浅褐色块状厚层粉晶—细晶藻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雷三段储层发育,平均孔隙度为6.23%,平均渗透率为0.076mD,储集性好.雷一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3.10%,平均渗透率为
为了揭示陆表海盆地关键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的聚集特征,以鲁西南本溪组—山西组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和暴露面及对应的整合面3种层序界面类型,提出了陆表海盆地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下部本溪组—太原组高可容空间障壁海岸体系基准面总体高于沉积界面,准层序主要以海泛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