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模式下用人单位之工伤责任的制度重塑--以违反公法上强制性义务为切入点

来源 :北京市法学会,天津市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重庆市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fei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由于《人身损害解释》第12条第1款的存在,司法实务界仍存在着用人单位责任之绝对豁免的错解.但《安全生产法》第48条以及《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引入了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双重机制,故因生产安全事故或患有职业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劳动者尚可依照民事法律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其次,在立法上,只要用人单位及时为其职员办理工伤保险,则当然地能够获得工伤保险基金的风险分担,至少在工伤赔偿的范围之内被免除了侵权赔偿责任.但这种绝对地替位代偿制度,可能无助于工伤防治中预防目标的实现,也不符合"任何人不得因自身过错行为而受益"的法理;劳动者亦存在着不予工伤赔偿保护的事由,这也反证了应当对用人单位享受保险利益设置某种否定性事由.最后,若用人单位之行为违反了行政法义务或刑法义务,且该行为将触及刑罚制裁或行政法责任的承担,那么就应当突破一般性的替位代偿制度,附加用人单位一定的赔偿责任.
其他文献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人民群众.当前上海城镇化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一是实际城镇化率有待提高;二是城镇化体系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亟待破除;四是城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四大问题折射出四大法律瓶颈:一是城镇化内涵和质的法律界定;二是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制度;三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四是完善和创新城镇化社会发展管理体制
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高超的社会治理能力,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地方税收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科学的财税体制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内涵,地方税收现代化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社会治理体系下如何加强地方税收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不完善,存在土地产权模糊不清、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围过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范围不合理、土地征收程序不健全、农民丧失土地发展权六方面的问题.农民在征地中处于劣势,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在借鉴国外土地征收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合理补偿失地农民;完善征收程序,保证过程公开透明;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责任,以便于严格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成效明显,与此同时,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仍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制约着城乡互动和良性循环.本课题在调研北京市部分区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税收问题,从支持首都"三农"发展以及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和做好税收工作的视角,探讨其中的城乡一体化涉法问题.
近年来,我国京、津、沪、渝等直辖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张之大,人口数量增长之快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然而,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各种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更为复杂、更为突出,如何在一体化建设中发挥好法制工作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制度功能,成为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笔者主要从直辖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问题上进行法律对策研究,希望对我国直辖市
环境污染犯罪长久以来具有"低犯罪成本,高司法成本"的特点.《解释》的颁行虽然加大了对该类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了犯罪成本,但无法解决司法成本高、认定难度大的问题.走访调研中,实践部门普遍反映在证据领域内仍存在取证难、鉴定难、因果关系认定难等客观问题.基于此,应进一步细化证据规则,明确证明标准,特别是为鉴定提供便利条件,以利于实践中合理的定罪量刑.
我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健康等带来巨大影响.而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作为大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对大气污染造成的后果最有发言权.因此,笔者从公民参与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制度、《大气污染防治法》需要确立环境民众参与的民主法律制度、强化公民参与大气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公民参与的民主制度部分立法建议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绿色税费制度,或称为环境税费制度、环保税费制度.绿色税收制度体系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有效而能形成制度机制的办法.应对雾霾挑战,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经验,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应对雾霾天气和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应该尽快建立深绿色税收法律政策体系.
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各大城市所遭遇的普遍难题,各项政策不断出台.但是交通状况仍然堪忧.目前各个大型城市的道路资源似乎已经几近枯竭,没有再挖掘的空间.这是所要探寻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使用有限的道路资源?而提高道路上车辆的利用率才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及其相应的法律配套措施。并针对各种交通治理法律措施的局限性,提出了提高车辆承载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策;建立完善的拼车制度的建议。
实践中环境污染事故屡屡发生,城市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尽管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污染环境罪作了重大修改,扩大了适用范围,降低了该罪的入罪门槛,但因污染环境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者依然寥寥无几.本文阐述了环境污染犯罪特有的社会危害性及刑法处罚的意义,探讨了污染环境罪司法认定的疑难问题,最后对污染环境罪的立法完善加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