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会为自己做过的不道德行为感到内疚,特别是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不利影响时。同时,研究表明,个体也会为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被称为替代性内疚。并且,个体与做出不道德行为者的关系越亲密,替代性内疚感越强。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影响这种效应的个体差异。关系型自我构念(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RISC)是一种人格特质;RISC描述的是个体根据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来定义自我,它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将重要他人(父母、朋友等)和与他人的关系纳入到自我概念的系统中。对于高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来说,其自我较多地包含了重要他人,所以相对于关系较远的他人,其情绪受到重要他人行为的影响可能更大;对于低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来说,他们的自我与关系亲密他人的自我重叠程度不高,这点和他们与关系较远他人的情况类似,因此他们受不同亲密程度他人行为的影响差异不大。据此,本研究假设在高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中,上述效应(关系亲密度与内疚感)会出现;但是在低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中,上述效应不会出现,或者较弱。实验前,被试在网上完成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研究选取在该量表上得分高于27%和低于27%的被试形成正式实验中一个自变量的两个分组;实验中,这两组被试又分别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想象在某特定情境中好朋友做了一个不道德行为,另一组想象仅认识的人做同样的不道德行为;最后被试就想象对象的行为进行情绪(内疚感)评定。2×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关系型自我构念水平(高/低)和关系亲密度(好朋友/仅认识的人)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但是交互作用显著。在高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被试中,好朋友组的内疚感显著高于仅认识的人组的内疚感;在低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被试中,好朋友组和仅认识的人组的内疚感没有差异。本研究表明,只有高水平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个体才会对关系越亲密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产生越高的内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