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膜上汞的吸附与转化行为研究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itengniha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膜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其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和微生物组成和特定的表面结构,使生物膜对汞不仅有极高富集能力,还可能是甲基汞产生的重要来源[1]。
其他文献
目前,分析仪器的小型化应用于分析,环境分析和航空航天分析等领域,已成为分析仪器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自微流控技术出现以来,其高效率、高通量、低消耗、系统的小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等优点推动了分析仪器的小型化。
汞是自然界极少同时存在质量分馏(Mass-dependent fractionation,MDF,如δ202Hg 特征)、奇数和偶数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mass-independent fractionation,MIF,如Δ199Hg 和Δ200Hg)的重金属元素。
初步研究表明,天然样品中既具有Hg 同位素的质量分馏(MDF),也存在明显的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MIF)。这展示了Hg 同位素在研究汞的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中的巨大应用前景(1,2)。
汞(Hg)是一种全球污染物,气态元素汞可以通过大气长距离传输到达偏远地区。南极地区生态脆弱,汞暴露导致的风险较大。为了追踪汞在南极地区水生环境中的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本研究分析了南极乔治王岛沉积物、贝类(Archaeogastropoda,Agas)、螺类(Neogastropoda,Ngas)和鱼(Notothenia coriiceps)中汞形态和汞同位素组成。
汞的稳定同位素被广泛用于追踪汞的来源和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但汞同位素在汞的循环过程中会发生分馏,影响其源解析和示踪的应用。
Mercury exposure poses continu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ll over the world.
汞是在大气中唯一可以以气态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不同形态汞之间的光致转化过程直接决定了大气汞的滞留时间及传输距离。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研究和室外监测验证的方式,分析了臭氧、光照强度及波长(紫外光、可见光和模拟太阳光)对活性气态汞(形态分别为HgCl2 和HgBr2)还原作用的影响。
汞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全球性的有毒污染物,观测和研究大气汞在全球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对于研究汞的地球化学循环非常重要,同时对于评估汞的排放和对人类潜在的影响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我国是全球人为源汞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有色金属冶炼、燃煤、金矿和汞矿活动等是我国最主要的人为汞排放源,但是上述行业周边土壤汞污染状况仍不清楚,尤其缺乏土壤汞污染的来源解析。
汞是一种高神经毒性的全球性污染物。汞在大气传输过程中不断发生形态迁移转化,其中,Hg0 的氧化生成HgⅡ和转化为HgP 是汞从大气中清除并进入地表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但目前关于大气汞的氧化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