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基于双剪应力强度理论的中主应力和侧压力系数对地基临塑荷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针对砂土地基和黏性土地基算例,考虑中主应力影响的临塑荷载比常规临塑荷载分别提高18.21%和17.81%;考虑侧压力系数‰≠1的影响的临塑荷载比常规临塑荷载分别降低约74.52%和56.03%;同时考虑中主应力和侧压力系数K0≠1的影响的临塑荷载分别较常规临塑荷载降低65.77%和63.28%.
【机 构】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0 湖北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基于双剪应力强度理论的中主应力和侧压力系数对地基临塑荷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针对砂土地基和黏性土地基算例,考虑中主应力影响的临塑荷载比常规临塑荷载分别提高18.21%和17.81%;考虑侧压力系数‰≠1的影响的临塑荷载比常规临塑荷载分别降低约74.52%和56.03%;同时考虑中主应力和侧压力系数K0≠1的影响的临塑荷载分别较常规临塑荷载降低65.77%和63.28%.
其他文献
教学各环节的信息化给专业教学带来了生动的过程和客观的数据,教学后评估的信息化平台应用便利了教学效果的评判及改进.文章通过MOOC、雨课堂、智慧教室以及阅卷云平台等一系列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现了课前一课上一课后各教学活动的革新,在学生学习后评估中得到了详细入微的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至教学活动,对改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设计的持续改进具有显著作用.
本文全面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慕课制作前期准备的各个环节,论述了各准备环节对慕课学习平台质量的重要性,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知识点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点、重要知识点和综合知识点,基本知识点24个,重要知识点8个,综合知识点15个.全部课程内容共47个知识点,知识点中包含建筑结构工程的结构设计原理、公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综述、铁路桥涵工程的结构设计原理,内容全面,涵盖了土木工程混凝
混合类土是由细粒土和粗粒土混杂且缺乏中间粒径的土,作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地基土,其性质受其所含细粒土与粗粒土含量及性质的差异而具有较大变化,其地基处理方法和地基处理的效果影响工程造价,影响上部结构的质量安全.本文以印尼某项目为例,针对混合类地基土上不同建筑物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形式,并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取的多种地基处理方式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混合土的地基处理积累经验.
加筋垫层路堤中,筋材主要通过其自身抗拉强度的发挥以及加筋作用对局部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这两个方面来提高路堤的整体稳定性.基于该理论,本文全面考虑了筋材的抗滑稳定性贡献,通过筋材在路堤失稳极限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对规范中的改进总强度法进行了修正.并利用自行编制的加筋垫层路堤整体稳定性计算程序REFS2.0进行了工程算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土体的内摩擦角较大,铺设筋材层数较少且筋材强度较低时,可忽略加筋
为了研究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工艺对于大面积河湖吹填土重金属的减量化功效,以太湖某生态清淤加固工程为依托,对Zn、Cu、Ni、Cr、As、Pb、Cd等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取样测试和统计分析,研究了重金属特别是毒性较大的Cr、As、Pb、Cd含量和占比的迁移变化以及在吹填土地基不同区域和深度中的分布情况,分析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性.研究表明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工艺通过颗粒吸附、悬浮流动和负压抽吸等作用使重金属的
注浆技术近些年来在工程建设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注浆新理论(渗滤效应)、注浆新材料(高聚物注浆材料、微生物菌液)和注浆新计算技术(PFC数值模拟)等进行系统阐释.指出考虑渗虑效应的注浆新理论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而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涌现则为注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突破.注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宝贵研究成果,必将推动灌浆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以天津某吹填工程为例,结合加固设计方案,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并对不同加固方案下海底管线的变形及内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及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加固桩主要有利于减小管线沉降,不同加固方案的管线环向应力计算值均较小(远小于管线材质的屈服强度);吹填工程对管线应力的影响主要由纵向应力控制,为有效控制管线应力,还需合理设计选取管线纵向加固长度.
在土木工程领域,追求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统一,向来是业界人士及政府的共同愿景,尤其在地基处理方面,往往会面临着软土处理及再利用问题.地固件工法便是针对上述思想,所研制出的新型软基处理工艺,能够在满足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土地固有特性,将对自然的改造降至最低.
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法,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地下连续墙墙体中部和墙角的水平位移、基底回弹量、墙顶地表周围土体的沉降进行了计算,并对其变形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结果表明,基坑中部的墙体水平位移最大,其位移曲线呈凸肚状,基底处水平位移很小;距离墙顶约17m范围内的地表,随着远离墙顶,沉降迅速增加到最大,从距离大约17m到34m左右时沉降迅速减小,最后剩余部分趋于收敛;墙角处
自21世纪以来,江苏省内新建的变电站坐落到地势较低的软弱地基地块已是“新常态”.软弱地基的变形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给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带来不良影响.人们已认识到必须改变以往的思维结论,重视概念设计.在总结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判析,笔者归纳了软弱地基上建设变电站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概念,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