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3 段发现了大面积分布的厚层块状砂体,预示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合水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南部,处于有利的生烃区,且砂体发育,具备形成大规模油藏的“源”、“储”条件。然而合水地区延长组长3 段沉积特征复杂,开采效果不理想。
【机 构】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出 处】
: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3 段发现了大面积分布的厚层块状砂体,预示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合水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南部,处于有利的生烃区,且砂体发育,具备形成大规模油藏的“源”、“储”条件。然而合水地区延长组长3 段沉积特征复杂,开采效果不理想。
其他文献
传统的地质建模方法以两点统计方法为主,通过变差函数,表征储层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求解克里金方程组,实现储层预测,而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的方法,应用训练图像而不是变差函数来表征空间多点的相关性,具有基于象元和基于目标两种算法的优点,模拟结果既能反映先验地质概念,也易于忠实条件数据。
碎屑岩储层是世界含油气盆地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中大部分的油气储集于这一类储层。在我国已探明的油田中,碎屑岩储集层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含油气盆地中碎屑储层分布范围广、埋深幅度大、时代跨度远、沉积成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使得勘探难度不断增大。
渤海Q 油田主力产层为曲流河沉积,河道迁移摆动能力相对较强,河道砂体侧向搭接,总体表现为连片状分布的复合砂体。复合砂体由多期单砂体组成,内部表现为较强的切割及叠置性,在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注采矛盾,影响剩余油的挖潜。正确描述和表征单砂体期次、分布范围是优化该类储层开发的关键。
孤东油田馆上段发育了河流相的沉积储层,主要经历了辫状河-曲流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其中馆上段54-68 小层为辫状河沉积,31-53 小层为曲流河沉积,在曲流河沉积相中细分出了中弯度曲流河与高弯度曲流河,二者在馆上段末期互相转化。受不同河流相沉积机制的影响,河流相沉积储层构型特征发生了变化。为精细表征不同河流储层的建筑结构特征,为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笔者以孤东油田为例探讨不同河型中砂体构型
成分与结构成熟度较高的湖泊砂坝(sand bank)通常会形成优质储集体,是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然而,滨岸砂坝沉积受湖平面升降、波浪能量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频繁地迁移摆动,同时,其内部岩性非均质性较强,尤其多种细粒岩相沉积的存在,为我们探索该类储集体的内部结构(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铺上了一层面纱,从而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中国东部老油田多已面临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稳产难度大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要提供更加精细的地质模型,而储层地质知识库是储层表征、构型研究以及三维地质建模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且关键的工作,为此辫状河地质知识库的建立,能直接影响到储层预测的精度,以便对储层做进一步研究,这对剩余油的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以河流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沉积为依据,利用密闭取芯井岩心及密集开发井测井资料,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交汇分析及建筑结构解剖等方法对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单砂体精细识别,建立单砂体内部结构模式,并对砂体内部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曲流河相储层是重要的陆相碎屑岩储层类型,由于沉积演化过程中河道频繁迁移摆动、侵蚀叠置,导致该类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整体采收率偏低。正确认识曲流河相砂体的形态和规模,对于开展储层构型研究,预测储层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相储层作为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在现有资料和技术的条件下,更加精确的对地下砂体进行刻画,准确识别砂体展布范围十分重要。研究区发育在明化镇组明下段,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埋藏较浅,成岩作用较弱,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现如今剩余油主要受到内部沉积非均质性的控制,如何在井网控制不到的地区确定砂体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重要的含油层段之一,合水地区长6 油组普遍被认为是深水重力流沉积。目前,重力流储层构型是国际前沿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对合水地区长6 油组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丰富重力流储层构型理论以及指导油田进一步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