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酶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易感性

来源 :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qi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氯乙烯(vinyl chloride monomer,VCM)是生产聚氯乙烯塑料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研究表明氯乙烯的活性代谢产物氧化氯乙烯(CEO)和氯乙酸(CAA)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受损。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氯乙烯暴露人群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彗星试验DNA链断裂率均高于对照组人群。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急性羰基镍中毒肾细胞DNA损伤程度、组织病理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急性羰基镍中毒的肾毒性及其中毒机理。方法:SPF级SD大鼠静态吸入染毒30 min,羰基镍的染毒剂量分别为20 mg/m3、135 mg/m3、250 mg/m3,250 mg/m3氯气染毒为阳性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在染毒后24h、48h、72h、和7d取材,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肾细胞DNA损伤程度,
目的:了解“锡沫沉着症”的病变及转归。方法:收集7名“锡沫沉着症”患者40多年来的胸片进行长期动态分析,并用密集度分级指数来评价病情的变化。结果:患者的近期X线胸片表现和40多年前相比,小阴影密集度有所下降,即有的由原来的总体密集度3级或2级,逐渐降低为2级或1级,随着观察年限增加小阴影密度分级指数逐渐变小,但历经近半个世纪,其x线胸片上仍存留多量不规则小阴影和一些圆形小阴影。结论:“锡沫沉着症”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超微结构、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Chk1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基因mRNA的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羰基镍中毒对大鼠肺脏的急性损伤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0 mg/m3、135 mg/m3、250 mg/m3羰基镍组和250 mg/m3氯气对照组染毒后1d、2d、3d和7
目的:评价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疗效以及病理学变化。方法:SD大鼠静态吸入250 mg/m3羰基镍染毒30min,每种药物分4h早期给药和30h晚期给药两种给药组,药物分甲强龙、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和甲强龙+DDC组,第一次给药后第3d和第7d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药物对肝细胞DNA损伤的疗效并观察了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染毒对照组比较,甲强
目的:总结近年尘肺病理研究为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修订提供依据,对《尘肺病诊断标准》暨尘肺X线诊断标准的概念提出建议。方法:回顾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产生修订内容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的研究,分析尘肺病理现状及意义。结果:尘肺病理诊断标准》有必要进行修订。尘肺标本检查法眼观检查对尘肺检查记录法,应由绘图描记法改进为摄影记录法。尘肺病理标准注释对尘肺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定,就尘斑计量方法可由眼观评估,更新为用测试
目的:研究尘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M)的凋亡情况,以及凋亡水平与尘肺发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尘肺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4例男性观察对象、40例尘肺患者以及13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大容量肺灌洗液,分离纯化肺泡巨噬细胞(AM),取5×106个AM在EMEM培养基中培养24h后,收获细胞,分别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UNEL法、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
目的:探讨染矽尘大鼠血、尿中硅含量与肺组织中羟脯氨酸、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关系。方法:处理组采用气管灌注法注入矽尘混悬液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采用同样处理但用生理盐水代替矽尘混悬液。两组取第28天大鼠的血液、尿液,经样品前处理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肺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用偏振光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对肺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和定量进行分析;试剂盒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
目的:观察康复新对百草枯中毒大鼠上消化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组和治疗组,每组40只。染毒组与治疗组经口灌注体积分数为20%百草枯120mg/kg。2h后,治疗组经口灌注康复新液1.5ml,其后改为q8h等量给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次8只大鼠,分别于2、6、9、12、15d时取下腔静脉血,
@@一氧化碳中毒引起多器官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接诊2例特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现进行介绍。
@@丁二烯(1,3-butadiene,B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各种橡胶制品。丁二烯已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确定为对人类有致癌性的化学物。BD的致癌机制主要是由其在体内代谢形成的活性代谢产物诱发的,其代谢产物l,2-环氧丁烯(EB)、3,4-环氧-l,2-丁烯二醇(EBD)和1,2:3,4-二环氧丁烯(DEB)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