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史学札记对赵翼考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2019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70年来,《辽史》研究成果显著,其中,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和点校本修订本《辽史》是校勘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各类补遗之作,也丰富和充实了单薄的《辽史》。对于《辽史》编纂过程的梳理及其史料价值的认识不仅推动了民族史学研究,也为辽代相关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多种方法考释《辽史》的内容也成为辽史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总之,《辽史》研究已经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唐书·艺文志》中收录六十多种私修谱牒,约占唐代官私谱牒总数的九成,所以,“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实由这些私修谱牒所造就。本文以家传、家谱与家状为中心,讨论了唐代私修谱牒的基本状况,指出家传入唐以后逐步减少,家谱数量增多,取代六朝时期盛行的百家谱与州郡谱,家状大量出现,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谱牒形式。家传、家谱与家状各有自己的特点。中华谱牒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中日两国的实录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特殊史书,皆针对最高统治者展开记录。中国实录始终以皇帝为记载对象。日本由于最高权力从天皇下移到幕府再回到天皇之手,其实录记载对象也变动不居,出现了既记载天皇,又记载将军的特殊情况,但是始终都以最高当权者为记载对象。在实录修纂机构上,中日皆属官方所设,性质并无二致。在修纂体例上,中日实录基本相同,多采用“编年附传”体。但是,日本实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德川实纪》分
会议
会议
伴随明清安庆理学的发展,明清安庆方志则成为记录安庆地区理学传承发展的重要文献,尤其是清代安庆方志,均设有“理学传”,积极挖掘整理安庆本地理学学术资源,努力将安庆地区纳入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学术脉络,以构建本地的理学传统,凸显本土理学形象。而在清初由王返朱的学术发展过程中,以康熙十四年和六十年《安庆府志》为代表的不同时期的清代安庆方志,也通过不同的理学书写策略呈现出王学或者朱学的理学倾向。
中国古代史学有重视类例之法的优良传统。自《史记》《汉书》以下,类例法成为一项基本的历史撰述原则,史书的设传到叙事都遵循着这一原则。在史学批评史上,对于类例法的反思和阐发,不绝于时,唐初史家将“以类相从”确定为史书编纂的基本方法之一,历代沿用,而清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史书叙事之“类叙法”,从理论的层面总结、揭示出类例法的渊源和特点。梳理中国古代史学注重类例的思想传统,选取代表性的历史著作,考察类例法
元代理学名著《四书辑释》在东亚儒学传播史上地位特殊.它是宋元《四书》学的集大成之作,明代官修《四书大全》的编纂底本,却在明清中国备受忽略或误解.然自明初传入朝鲜半岛后,《四书辑释》受到李朝上下持续关注乃至推崇,影响深远.它在朝鲜王朝屡获翻印,朝鲜正祖还将其视作“《四书》注疏之最善本”,予以重编.16至19世纪的朝鲜士人发掘《四书辑释》优于《四书大全》之处,其地位渐升至更接近朱子本意的疏解经典.《四
会议
两部同名碑传集,一为卞孝萱《民国人物碑传集》,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在金毓黻生前所收藏抄存碑传资料基础上补充完成的《民国人物碑传集》,接续了编纂碑传集的传统,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民国史料,为研究民国以来从文言到白话的发展呈现一个新的观察视角。通过对两部《民国人物碑传集》中碑传文的呈现方式、存在形式及价值诉求,可以研究在民族危机的历史背景下,由知识分子发起的“革命”与“五四”运动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