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法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NO、ET、TNF含量的影响

来源 :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清热解毒法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疗效显著.脑缺血再灌注是脑梗死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该过程中存在NO、ET、TNF等因子参与.本研究采用颈内动脉栓线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遵清热解毒法组成的脑宁康方,利用现代工艺制成不含糖的颗粒剂,对其进行效应观察.通过观察血清(浆)的NO、ET、TNF含量,探讨清热解毒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采用中药制剂脑溢颗粒治疗急性脑溢血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脑溢安颗粒剂对于此病患者的症状改善、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等具有很大优势,同时还对脑溢安颗粒剂对出血中风三种不同证型临床疗效做了对比.
本文针对目前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能否应用活血化瘀药的分岐意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临床使用活血化瘀药的依据,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时间窗、注意事项等.
离子通道都由跨膜蛋白构成,是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其控制着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参与动作电位的发生和扩布,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经过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控制分泌、代谢、收缩和兴奋性变化等重要生命过程.金代刘河间提出"玄府说",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层次中最为细小的单位,其与离子通道有许多的共性.本文就玄府与离子通道进行比较研究,以阐释中风病的分子机制及治法,为中风病的研究提供
刘茂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0多年,擅长老年脑病的中医诊治,并形成了自己的临床用药特色.本文介绍了刘茂才教授的用药原则及临床施药特点.
已有资料证明CD62P作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不仅反应了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功能状态,还介导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加重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近些年的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密切相关.目前ACI患者CD62P与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相关研究涉足者较少.本实验采用先进的流式细胞仪(FCM)、电化学发光等技术,从细胞分子上动态观察ACI患者CD62P
中医微观辨证是中医现代化的研究热点,对中风病证候的分子生化水平进行探讨是中风病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RIA法对312例中风患者进行了垂体-肾上腺轴激素(ACTH、CS)含量测定,探讨了脏腑患者始发状态证型与ACTH、CS含量变化的关系.
白细胞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在缺血区脑组织有大量白细胞聚集浸润,使脑损伤加重.而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性的增强则是引起白细胞在局部浸润的先决条件.中药丹参具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实践中已取得良好疗效.最近有研究报道丹参可抑制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本项研究通过使用免疫荧光技术,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局灶
脑缺血所激发的一系列级联反应和多重病理机制介导了缺血半暗带从潜在可逆性缺血逐渐向不可逆性损伤进展.在缺血损伤过程中同时存在损伤与修复二种机制,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大量自由基形成、Caspase代谢级联反应造成神经细胞DNA损伤.APE/Ref-1(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是DNA碱基切除修复通路中的一种多功能蛋白酶,主要参与对氧化性损伤造成的DNA损害的修复.研究发现脑缺血区APE/Ref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参与中风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本文对246例中风患者进行了垂体-肾上腺轴激素(ACTH、CS)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脑出血始发状态ACTH、CS含量变化与火热证的关系.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引起病人在脑出血急性期死亡最重要的原因是继发性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致脑疝,故国内已将"管理脑压,减轻脑水肿"作为首要的治疗原则.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药如甘露醇、甘油、白旦白等常易导致血容量改变、水及电解质紊乱、加重心肾负担等副作用.由于中草药副作用轻微,许多学者逐渐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中药的研究上,从活血祛瘀、益气活血、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