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PCR-CCP对58名随机人群的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IL-6、IL-10、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分别作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肿瘤坏死因子三个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31、0.431、0138,等位基因频率G=0.646、A=0.354;转化生长因子九个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69、0.052、0.172、0.017、0.190、0.190.0.034、0.06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PCR-CCP对58名随机人群的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IL-6、IL-10、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分别作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肿瘤坏死因子三个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31、0.431、0138,等位基因频率G=0.646、A=0.354;转化生长因子九个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69、0.052、0.172、0.017、0.190、0.190.0.034、0.069、0.207,等位基因频率T=0.509、C=0491、C=0.276、G=0.274;IL-6三个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204、0.638、0.155,等位基因频率C=0.259、G=0.741;IL-10六个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86、0.103、0.155、0.069、0.276、0.310,等位基因频率GCC=0.216、ACC=0.259、ATA=0.525;干扰素三个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551、0.310、0.138,等位基因频率A=0.707、T=0.293.结论:本组数据对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作用,对临床上某些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诊断和防治提供有力的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消化道内支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历程,总结了新型内支架的发展方向,并评价了我国消化系管道内支架研究者参一与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的:研究别隐品碱(ALL)抗心律失常的效应.方法:以哇巴因致豚鼠,乌头碱、氯化钡致大鼠,氯仿-肾上腺素致家兔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观察别隐品碱对抗多种动物模型发生心律失常的效应.结果:应用别隐品碱后,豚鼠对哇巴因诱发室早、室速的耐受量显著增加(P<.05),而诱发室颤及心电活动停止的耐受量增加极其显著(P<0.01);使乌头碱诱发大鼠室早、室速和室颤的耐受量显著增加(P<0.05);使氯化钡致大鼠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ers,PIVAS)是指在符合国际标准的情况下,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剂人员严格遵照操作程序对包括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进行科学配置,为临床医疗提供优质服务,是集临床和科研为一体的机构.本文论述了国外静脉药物配置的趋势、我国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发展现状、PIVAS的优
本文论述了为配合前一阶段卫生部进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活动,药剂科对北京世纪坛医院2005年6月1-14日全院及手术科室出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寻找解决不合理用药的方法及对策.方法:固定抽取2005年1-8月的病情较重、用药品种较多、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科室出院患者病历816份,对临床用药不合理配伍情况应用PASST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6份病历中监测医嘱48306条,其中不合理医嘱6994条,占总监测医嘱不合理的14.48%.有1031条存在中等程度的有害药物相互作用,占14.74%,严重不良药物
通过调查内科病区2006年6月处方配药记录,随机抽取3天抗菌药物使用处方记录,从剂量、给药频次、给药途径角度调查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情况,并进行分析.从中取10份详查病史,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发现内科病区抗菌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等方面的不合理问题突出.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的用药特点和需求,以期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物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以及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第一季度门诊西药房处方,每月随机抽取3~4 d处方.对≥60岁患者的处方进行分类统计,记录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人次,分析各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60岁老年患者处方占总处方量的30.6%.老年人应用的药物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系统、抗感染及影响血糖的药
用ELISA法作264例自发性流产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包括ACA-IgM及ACA-IgG检测,其结果提示:3次以上的流产(习惯性流产)与ACA-IgM的关系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1-2次流产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且各组均与ACA-IgG无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成年男性精浆和血清中的Interleukin-6(IL-6),并按是否解脲脲原体感染分组,统计结果为精浆中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IL-6含量无统计差异,而血清中的IL-6含量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有统计差异提示UU感染引起血清IL-6升高,但并不能引起精浆IL-6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