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内蒙古地区自2000~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多年平均相比近几年内蒙古地区沙尘暴日数、频率总体在明显减少趋势,减少主要原因为四方面:(1)影响沙尘暴冷空气活动的气候因子周期变化在减小。(2)气候变暖使大风寒潮天气过程在减少。(3)从去年内蒙古大部地区在冬末初春降雪频繁,并量级大,抵制了沙尘天气。(4)内蒙古地区近十年内在沙源区大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理沙化工作起剑了关键作
【机 构】
:
内蒙古气象局气候中心,呼和浩特010051 内蒙古化德气象局化德0133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内蒙古地区自2000~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多年平均相比近几年内蒙古地区沙尘暴日数、频率总体在明显减少趋势,减少主要原因为四方面:(1)影响沙尘暴冷空气活动的气候因子周期变化在减小。(2)气候变暖使大风寒潮天气过程在减少。(3)从去年内蒙古大部地区在冬末初春降雪频繁,并量级大,抵制了沙尘天气。(4)内蒙古地区近十年内在沙源区大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理沙化工作起剑了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对华南一次锋前暖区暴雨的分析和高分辨数值模拟,发现锋区和暖区的逐时降水呈波列状,而且锋区和暖区的850hPa散度在各区降水开始之前约1~2小时出现剧烈振动,暖区振动比锋区晚约l小时;降水时锋区和暖区间各点的850hPa逐时散度增量亦呈明显的波状分布;小波分析证实锋区和暖区存在周期相同,差半个位相的波动,波动的特性属于重力波。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暖区暴雨发生约3小时之前,锋区到暖区之间就有一非常浅
台风是一个在海上生成,向陆地侵略性进发的一个灾难性天气系统。例如: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造成当今为止世界上损失最人(1000多亿美元,1400余人死亡)的台风灾害;2005年中国台风总损失也达800亿元。因此,在防台减灾系统小,为了赢得时间,必须精细地做出台风路径和大风的强度预报。然而,台风数值模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难点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利用数值天气预报的新理论来模拟台风气象要素场与周边环境气象要索
黑碳气溶胶由于其对大气辐射平衡及气候的影响而受到高度重视,碘化学则是大气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对于卤素化合物尤其含碘化合物与黑碳气溶胶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少有报道。本文首次研究了烷基碘(CH3I、C2H5I、i-C3H7I)在黑碳表面的吸附,并得到298K下,CH3I(2-4 Torr)在黑碳表面的吸附系数为(1.03士0.15)×10<-2:而C2H5I、i-C3H7I与黑碳表面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天气过程对多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影响。方法用常规气象资料和255米气象铁塔观测资料分析天津市2001年2月18日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天气形势、大气稳定度状况、混合层高度、逆温层、气温、气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特征。结果“2.18”事件发生在高空暖高压脊、地面低压、静风或微风、气温明显升高、逆温增强、混合层高度持续偏低的天气条件下。结论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风、气温、气压和混合层高度的综合作
酸雨是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将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氨是大气中与气候相关的重要碱性气
利用TM5(双向嵌套网格模式)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2003年中国区域大气CO和N02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 和N02的季节变化明显,CO总最最高值出现中国东部地区(30-40°N),N02的年平均高值区主要在中国中东部和四川盆地附近。CO的垂直变化随季节变化显著,不同地区的垂直特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NO2不同季节的垂直廓线变化不大。
为进一步降低霜冻对河套灌区向日葵播种出苗的影响,根据河套滞区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历年遭受霜冻影响的调查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确定了向日葵霜冻的气象指标,将春季霜冻的主要指标定为地面最低温度,即在地面最低温度≤1℃时,为轻霜冻指标,在地面最低温度≤-1℃时为重霜冻指标。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套灌区各地霜冻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霜冻结束时间,从西南向东北部地区延迟;各地霜冻变化趋势不同,似总趋
以小网格气候资源推算模型和各地的地理参数为基础,计算出各地的水热气候资源,针对当地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玉米、水稻、大豆、优质牧草、速生林等作物,确定适宜种植指标和搭配种植指标。通过细化的各地水热气候资源与各种作物所需积温和生长期相匹配,给出任意地区的适宜种植品种和搭配种植品种,也可给出任意品种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地区,并通过编程开发出兴安盟农作物品种布局业务系统。系统采用VB6.
利用内蒙古化德地区自建站到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温度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化德地区平均温度、降水量及作物生长季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化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温度升高了0.5—1.2℃,平均每10年升高0.4℃。年降水量减少了100多mm.平均每10年减少30mm,气候变暖、变干使作物生长期有所提前。由于干旱少雨,使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都受到影响。因此,应改变化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三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对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各水分因子与产量的相关依次为土壤水分>耗水量>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前期小中后期大的趋势,表现为随生长进程的推进,相关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累加效应;一般情况下,典型草原牧草产量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