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混合种群在云南紫胶虫两种寄主植物上的昼夜时空动态及空间分布型

来源 :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五点取样法及目光搜寻法调查了钝叶黄檀和苏门答腊金合欢两种紫胶虫寄主植物胶被上的蚂蚁混合种群26 h内的活动规律及寄主植物上蚂蚁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蚂蚁混合种群在两种寄主植物上均出现两次高峰。其中,在钝叶黄檀上混合种群最大值出现在9;00AM,第二次高峰为9;00PM;而在苏门答腊金合欢胶被上最大值出现在17;00PM,另一次活动高峰为次日9;00AM。寄主植物种类对蚂蚁混合种群数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0)。钝叶黄檀胶被上的蚂蚁混合种群数量与温度、相对湿度、温湿系数(相对湿度/温度)及光照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436(P=0.0000)、0.342(P=0.0000)、0.404(P=0.0000)、-0.283(P=0.0013);苏门答腊金合欢胶被上的蚂蚁数量只与温度和光照强度之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P=0.0083)、-0.383(P=0.0000)。两种寄主植物上蚂蚁混合种群均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为寄生植物上的食物资源(紫胶虫分泌的蜜露)。
其他文献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尽管对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离完全揭开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还有一定的距离。分离鉴定和克隆与CMS相关的基因以及对其某些功能性区域进行分析,是深入研究CMS的必然途径。许多十字花科作物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而有关球茎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供试的球茎甘蓝材料由上海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提供,采用改良的CT
辣椒属于浅根性植物,淹水逆境抗性低。本试验通过对辣椒种子进行Ca2+浸种处理,研究Ca2+对根际淹水胁迫下辣椒幼苗活性氧代谢调控的影响,以期阐明Ca2+增强幼苗耐涝性与活性氧代谢调节的关系,丰富辣椒的水分生理研究。
虽然辣椒需肥特点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氮肥和钾肥的研究有很多,但单独研究磷肥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则相对较少。通过试验了解在缺磷的情况下辣椒的生理生化表现及变化,对进行工厂化辣椒育苗及其栽培生产中进行磷肥配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磷在辣椒的生理生化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磷浓度的营养液下生长的辣椒壮苗系数差别明显,无磷条件下壮苗系数明显低于有磷条件下,按磷1
豇豆(Vigna unquiculata W.sp.sesquipedalis(L.)Verd)是夏秋季节重要的蔬菜作物。豇豆等蔬菜富氮、喜硝,常含有大量硝酸盐。武汉市虹豆除鲜销外,很大部分用于腌制、泡制加工,因此加工产品更易产生亚硝酸盐而危害人们健康。国内外对蔬菜硝酸盐研究报道很多,但多集中在土壤、施肥等环境条件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且对蔬菜硝酸盐研究主要集中在叶菜类。作者以豇豆为研究对象,研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是世界最重要的禾本科牧草和草坪草种之一,世界各地的温带地区均有分布,适宜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本研究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200 mmol·L-1 NaCl处理4h的多年生黑麦草叶片中克隆到一个PSCS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该序列所编码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规律进行了分析,
综述了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目前主要是通过物种多样性时间方面(套作和轮作)和空间方面(间作)来控制烟草病虫害,将来可研究和试验烟草遗传多样性和烟田景观多样性控制其病虫,还可从农业生物多样性不同尺度研究其对烟田杂草的控制效果。
该文建立了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模型,定最描述了同光温室内的太阳辐射、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热传导、自然通风和水分相变带来的潜热对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影响,根据质能平衡和传热学理论,得到一组关于覆盖物、室内空气、温室分层后墙、分层地面士壤、分层后坡和作物热平衡的微分方程组。利用MATLAB的强大计算能力与VB的良好用户界面建立模拟计算软件,可求得温室各组成部分的温度。通过试验验证,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预测日光
通过对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地棕榈蓟马成、若虫的空间分布调查,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wao方法进行检验,其结果表明,棕榈蓟马的田间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此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
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区分为作物生境和邻近作物的非作物生境。许多研究表明,与特定作物田块相联系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可影响害虫的天敌迁居的种类、数量和时间。因此,可通过改变大田周围非作物生境的植被组成及特征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当作物遭到破坏或天敌的寄主稀少时,天敌则迁向邻近的生境以获取合适的食物及寄主。作物周围的非作物生境对保护利用天敌十分重要。
综述了国内外对小蠹虫伴生菌及其寄主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树木对小蠹虫及其伴生菌的成功入侵具有有效的防御体系,其抗性体现为原生抗性和诱导抗性;小蠹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不同的伴生真菌对小蠹虫生存适度的影响,取决于小蠹虫定居前寄主树的树势和小蠹虫相关的真菌菌群的组成。寄主对小蠹虫及其伴生菌入侵的抗性是否具有特异的适应性;对病原菌的入侵和伤害是否具有普遍的非特异性反应等问题仍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