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文从我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出发,通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释义,提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当包含的内容,并结合数理统计、GIS、数学建模等技术,对这些评估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防护设计分析.
【机 构】
:
福建省气象局,福州,350001 三明市气象局,三明,36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我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出发,通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释义,提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当包含的内容,并结合数理统计、GIS、数学建模等技术,对这些评估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防护设计分析.
其他文献
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动态临界雨量山洪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利用淠河流域2003年至2009年地面雨量站降雨资料以及17次典型洪水过程资料,采用新安江模型计算流域的土壤含水量饱和度,根据土壤含水量饱和度以及山洪发生前6h、12h、24h等三个时间尺度的最大降雨量,应用基于最小均方差准则的W-H(Widrow-Hoff)算法分别建立三个时间尺度的山洪预警判别函数,得出在不同土壤
随着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雷电对人类活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尤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为了准确估算架空传输线上的雷电感应电压峰值,提高供电网的防雷性能,本文首先利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实现了对雷电感应电压的计算,并与以往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对“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规程中的感应电压峰值计算公式进行了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研究,其中定性研究
利用地闪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2011年4月17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产生强冰雹和大风的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中,闪电活动在降雹阶段和降雹后阶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降雹阶段,闪电频次增减交替,较为活跃;在降雹后阶段,闪电活动减弱但很快再次增强,此阶段的闪电频次峰值(503个/6min)远远超过降雹阶段的闪电频次峰值(268个/6min).在分析时段中,负
利用2009‐2010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展的雷电快电场变化多站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89次可分辨预击穿的正地闪,发现正地闪的预击穿过程在波形上表现为典型的双极性脉冲序列,根据其双极性脉冲前半周期极性的不同分为S(Same)类型预击穿(极性与正地闪回击相同)和D(Different)类型预击穿(极性与正地闪回击相反).其中S类型预击穿占62.9%.对S类型预击穿脉冲各统计参量的分析表明,正地闪预击
运用常规天气资料、华北电网地闪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1日发生在河北省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地闪特征,希望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帮助。结果显示,(1)总体地闪特征为:闪电自西向东移动,闪电密度较强区分别位于河北省西部、北部和中部的局部地区.河北省境内共观测到地闪6529次,其中负地闪6318次,正闪211次,以负地闪为主.闪电频次高发期也正是灾害性天气多发时期.(2)关
互相关函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时延估计方法,但在低信噪比和闪电存在多分叉的情况下,该方法的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取广州地区一次闪电过程的雷声记录,结合高速摄像资料,比较了互相关函数法和改进互功率谱相位法在雷声声源定位中的应用效果.首先,利用互相关函数法和改进互功率谱相位法计算声源点的方向信息,定位的结果与高速摄像照片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定位方法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环境和多
跨步电压是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人身伤亡风险的重要参量,但基于IEC62305-2:2006及GB/T21714.2-2008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中,跨步电压的应用及风险计算并不科学.影响跨步电压的重要参数:下层土壤电阻,对人身伤亡损失风险计算值的跨步电压分量RA值无任何影响.根据对雷电流入地模型的分析,考虑土壤电阻率、雷电流分流系数等影响,得出雷电流入地点附近跨步电压模型.通过此模型,能够直观有效
本文力求从规范的角度出发,结合工程实例对建筑防雷装置信号SPD产生插入损耗等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了遵从规范要求选择、安装、维护SPD时应注意的事项.
通过对陈太尉宫防雷现状的勘察和其所处环境雷电活动情况的分析,针对陈太尉宫的建筑特点和保护要求,按照现行的防雷技术规范,设计一套完整的雷电防护方案,具体包括接闪杆、引下线、接地装置的布设,等电位连接,屏蔽措施和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以达到建筑物、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护之目的.
分析了气象自动站雷击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入侵等途径雷击的防护措施,实现了对自动站的保护,以期为自动站防雷设施设计规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