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所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而"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各种影像学手段和电生理检查证实瘢痕组织的存在.射频导管消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所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而"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各种影像学手段和电生理检查证实瘢痕组织的存在.射频导管消融是治疗器质性室速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室速发病机制和相关解剖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进行室速射频消融手术时所关注的解剖位点也跟以往有了很大不同,除传统的左心室和右心室心内膜之外,还有诸如主动脉根部、心脏静脉系统及心外膜组织等都可能与器质性室速的发生相关.由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所诱发出的室速常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在室速患者接受射频手术之前,认真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判断室速的起源点,对计划手术过程、评估消融成功率、预测相关危险因素等均十分必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在电生理标测与心脏影像学检查的帮助下,可进一步了解瘫痕组织的分布范围和大小。因此,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于器质性室速患者的诊治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资料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这种以双心室起搏为基础的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方法,已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明显提高心脏
当前指南推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射血分数(LVEF)降低、宽QRS波、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目前认为包括患者选择、电极位置,以及术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一种以双心室起搏为基础的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资料证实CRT已成为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大量循证医学证明了CRT
自1958年首例起搏器植入以来,起搏器植入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世界范围内起搏植入量不断增长,每年约有90万人新植入起搏器.同时起搏器植入的指征也在不断扩展,2008年美国ACC
CRT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被公认为是治疗伴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传统CRT治疗是在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一个左心室位点的起
希氏束电图导管记录技术的问世奠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成为心脏病学一门新的亚学科的基础,本文回顾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该技术的基础上,最近出现的希氏束起搏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临床应用已逾20年,大大改善了合并心脏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死
1958年,美国工程师厄尔·巴克(Earl Bakke)制造出了第一台体积、重量都较小,可以随身携带的心脏起搏器,让心脏起搏器迅速推广开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起搏器除具有
自1958年第一个完全经静脉心内膜永久起搏器植入以来,起搏器已经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创新,起搏器已经在导线植入技术、电极寿命以及设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患者因心血管病死亡,其中心脏性猝死(SCD)占到25%.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死于SCD.中国的SCD发生率为41.84/10万,SCD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SCD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