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我国甘肃和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方法制作的酸牦牛奶中微生物的16S rDNA基因进行 高通量测序,分析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测得7份酸牦牛
【机 构】
: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18
【出 处】
:
第七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际微生物系统与分类学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我国甘肃和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方法制作的酸牦牛奶中微生物的16S rDNA基因进行 高通量测序,分析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测得7份酸牦牛奶样本中细菌16S rDNAV5-V6区序列26958条,每个样本中平均获得3851条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每个样本中种水平分类的细菌为21~84 OTUs.所有酸牦牛奶样本中细菌分属于5个门37个属和其他未知门的细菌.其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每个样本中都出现,变化范围为69.8%~99.8%;此门中Lactobacillus,Streptococcus,Lactococcus,Leuconostoc是酸牦牛奶样本中的优势属.其次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此门除了包含双岐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外,还有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纤维素单胞菌属(Cellulomona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等.另外,拟杆菌门包括鞘脂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的细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包括了热菌属(Thermus);变形菌门的醋杆菌科(Acetobacteraceae)、慢生根瘤菌科(Bradyrhizobiaceae)、柄杆菌科(Caulobacter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生丝微菌科(Hyphomicrobiaceae)和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等的细菌.从地域上看,甘肃和四川酸牦牛奶样本间的细菌的主成分分析相差明显.从分类的结果看,454焦磷酸测序反映了更多的细菌多样性种类.在各个分类水平上,它都比以往任何探测关于发酵乳的多样性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分类种类和未知种的细菌,证实了甘肃和四川的酸牦牛奶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资源.客观、全面认识我国传统发酵酸牦牛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将对乳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该论文对8种海绵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在抗癌活性测定试验的指导下,重点研究了暗棕羊海绵Ircinia fusca Carter,1880.的化学成分.利用CC、TLC、GC-MS等色谱技术共分离了39个
低温燃料电池中,铂碳催化剂由于碳载体与负载的铂粒子结合不牢固,催化过程中两者无协同作用,且碳载体易被腐蚀,造成铂颗粒的迁移、脱落和团聚,严重缩短了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所以开发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新型铂基催化剂及研究其协同催化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溶剂热/水热法-后氮化处理方法可控合成了三种过渡金属氮化物:氮化钛纳米管(TiN NTs)、氮化钼钛(Ti0.8Mo0.2N)和氮化钴钛(Ti
根据巴陵石化树脂厂环氧树脂厂的实际状况,开发了以氯丙烯下脚料为原料,合成环氧树脂多胺类固化剂的新工艺,不仅拓展了环氧树脂的应用范围,解决了副产物氯丙烯下脚料外销难和
该文内容包括两部分:新型多结构扁平状六边形卤化银颗粒的制备研究和鱼明胶介质中生长的纳米尺度卤化银颗粒光电子衰减行为分析.在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结合近年来实验方面的相
突托蜡梅(ChimonanthusgrammatusM.C.Liu)为江西省特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集科研、观赏、药用等多种价值于一身,但野外调查表明该植物存在明显的花多果少结实率低、种子适
环氧树脂因其优良性能被运用到众多领域,但固化后较脆且属于易燃材料,限制了应用范围,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增韧和阻燃改性。本文采用磷酸酯类离子液体改性碳纳米管并将其添加到环氧树脂中用于复合物的制备。研究了离子液体以及改性碳纳米管对环氧树脂的阻燃性的影响,并探讨了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将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离子液体(EMIMDEP)和环氧树脂(EP)进行共混,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
本文对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碳材料CMS(中间相炭微球)进行表面改性研究。用浓硝酸对通用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CMS)材料进行预处理,再在乙二醇和水溶液中用化学共沉积法
目的:探讨氯通道阻断剂(DIDS)对一氧化氮(NO)供体SIN-1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PARP-1和AI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12天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在确定SIN-1和DIDS的最佳
木食性白蚁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其中细菌种类繁多,在白蚁的代谢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由于绝大多数共生细菌未能得到分离培养,限制了人们对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