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占位效应与颅内压不一致病例探讨

来源 :2015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四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颅内占位及颅内压不一致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寻找两者不一致的原因,并探讨其对手术指征的影响. 方法:对200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其头颅CT的占位效应及颅内压监测结果的差异,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发现容易产生差异的病种,并分析其对手术指征的影响. 结果:本组病例中出现了39例颅内占位及颅内压不一致病例.其中占位效应重(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CT示脑沟脑回消失,环池不清,有减压手术指征)而颅内压正常或稍高的情况常发生于"脑肿胀",其原因考虑:1、由于脑组织密度不同,相同的占位产生的颅内压力有差异,2、在压力一容积曲线的转折部位容易产生占位效应与颅内压不相符合情况,3、某些特殊病例,如脑脊液鼻漏严重患者,脑组织变"干",会造成"脑肿胀"假象,而实际颅内压监测结果却呈低颅压状态.以上病例根据颅内压结果选择保守治疗.占位效应轻而颅内压很高或持续上升常发生于脑千周围占位和静脉窦区占位。如对21例重度全脑室积血铸型患者行双侧脑室积血引流+尿激酶灌洗治疗后,有30%非脑疝患者、50%脑疝患者在引流通畅情况下颅内压再次上升且颅内压持续高于40mmHg,在对脑千周围减压后,颅内压可平均下降至27.6mmHg。对10例横窦硬膜外小血肿(<10ml)行颅内压监测,大部分病例出现颅压持续上升,脱水治疗无效,最终需手术治疗,术后颅压立即下降。仅部分非主引流静脉窦受压患者保守治疗成功。以上病例均考虑重要区域的动脉、静脉受压引起的颅内压升高,需行手术治疗。 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颅内占位及颅内压力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又会出现矛盾。占位效应重而颅内压轻的患者常见于"脑肿胀",占位效应轻而颅内压很高或持续上升常发生于脑干周围占位和静脉窦区占位。由于手术目的之一是为了缓解颅内高压,因此应该根据颅内压力而非占位效应来决定是否手术;但如果患者占位效应虽没有引起颅内高压,但导致了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时,也应该考虑手术,以减轻神经功能障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早期CT检查与新发病灶的相关预测分析因素。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209例颅脑损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颅脑损伤接
颅眶沟通伤因损伤物不同,暴力范围及损伤范围不同常无标准的处理方式,处理原则可参考挽救生命、挽救功能、安全处理的原则来具体实施。低速类颅眶异物损伤,处理的重点在于不扩大
  目的 探讨双额脑挫裂伤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97例双额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行手术干预治疗.结果 经手术干预的97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8 (80.4%)例,轻残10 (
弥漫性轴索损伤合并颅内血肿的CT表现除了颅内血肿外主要是轴索损伤的表现,大脑、脑干、脐眠体等部位白质内单发或多发的非占位性出血灶,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
  目的 研究CT定向硬通道技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近期病死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2年8月-2014年10月经CT证实为基底节区出血且量在25~6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
会议
脑挫裂伤合并血肿(traumatic intraparenchymal contusions and hematomas,IPHs)的进展性扩大是造成外伤后患者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对与IPHs进展相关的危险
目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昏迷无法配合查体,同时因病情危重需紧急救治,其他部位的损伤容易被忽略遗漏导致医疗隐患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诊治经验,
会议
内胚窦瘤是由内胚窦或称Schiller-Dural小体所发生的肿瘤。本病最早由Feilum于1959年报道,多发生在性腺,颅内发病非常少见,至今有记载不超过30例,且多见于三脑室后部。本病无明显
会议
开放性颅脑损伤在和平年代以非火器伤为主。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清创后将碎骨片取出弃去,待术后3个月或半年以后再行缺损颅骨修补。仅少数学者认为可在早期清创时行一期颅骨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锥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原因。方法:将63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病人分为再出血组12例,及未再出血组51例,分别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