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饮食习惯与体力活动是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对各行为习惯相关因素在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7-18岁儿童青少年中的分布,以及与血压升高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 201102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饮食习惯与体力活动是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对各行为习惯相关因素在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7-18岁儿童青少年中的分布,以及与血压升高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其他文献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对以外分泌腺体为主的靶器官的进行性浸润,造成靶器官功能障碍,临床上以口眼于燥为主要特征,并可有肺、肾等重要脏器的累及。本文介绍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免疫机制;阐述了心理障碍的患者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异常的基础;分析了神经内分泌和中枢神经递质的转变提示细胞因子引起或加重心理障碍的可能机制;最后提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一方面作为应激
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重复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人员使用量表或研究工具对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有自杀未遂史的及随访中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列为重复自杀行为者并与初次自杀未遂者比较。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重复自杀行为24例,占20.9%。重复自杀行为与初次自杀未遂比较,两组在年龄(t=3.18)、有无精神疾病(X2=13.02)、自杀方式(X2=9.00)、是否真的想死
目的:探讨半开放管理中安全防范精神病人的出走。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病人出走原因、途径、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病人认为病已好和不安心住院是造成出走的最主要原因;从出走途径看男女病人有较大区别;出走成功以天气炎热的季节和病人未着病号服几率最高。结论:重视病人的舒适与情感感受,加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是保证半开放管理安全的关键。
目的:比较病理性网络使用青少年与对照组功能失调性认知、归因方式、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探索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认知特点;并通过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探索病理性网络使用对神经生化功能的影响为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识别、矫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上网青少年进行一般资料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IAII)、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一般自
目的:调查情感障碍患者一级亲属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病率。方法:收集符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情感障碍组)及其配偶(配偶组)各109名。一级亲属入组标准为年龄≥55岁的生物学父母和同胞。对可疑者应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定和临床检查后,再根据ICD-10标准作出AD的诊断。结果:获得情感障碍组一级亲属284人,配偶组一级亲属274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随机将年龄在18—65岁之间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30例性别年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予听觉P300检测和认知能力筛查实验,将两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PZ点潜伏期[(319±24)ms]均比对照组[(302±20)ms]延长,实验组FZ、CZ、PZ、OZ点[分别为(2.3
重性抑郁症(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与自杀密切相关。估计其遗传率约为40%,表明基因分型研究是对MDD发生、发展研究有希望的领域。根据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多巴胺理论,多巴胺能神经传递缺乏可能在MDD的主要症状中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基因多态性影响多巴胺传递导致MDD易感性增加。为了确定这些基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MDD的易感性,本文着重讨论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MDD之间的关联研究。值得注意的是
大学生自杀不仅严重威胁着自身的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也对高校的良好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深刻了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对自杀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对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描述一下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以期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从而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干预。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患者对好护士人格特质的认知差异。为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改善护患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10月在珠海某三甲医院抽取94名住院患者,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年龄段的病人中显示5项有统计学差异,高年龄组病人认为重要性较高的项目有果断、关心、有求必应和随叫随到,低年龄组病人认为重要性较高的项目
通过建立IgA肾病模型,并给予大鼠口服雷帕霉素建立对照,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观察ERKI/2在IgA肾病大鼠肾脏系膜细胞的表达,了解IgA肾病发病的特点,从而揭示其发病机制。通过多种实验方法了解雷帕霉素对1gA肾病病理变化的影响,为揭示其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提供佐证,同时为临床应用新药提供实验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