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第二波碳关税压力与中欧贸易中隐含碳的估算——基于EDR的隐含碳系数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99--2006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进出口8项制造业所对应的商品贸易数据,采用物料衡算法,物质流分析法,结合能值/货币比率对隐含碳排放系数的修正,分析进出口贸易向中国流人的隐含碳的量。结果表明,中国该8项商品对外贸易产生的隐含碳顺差从由1999年的1.995×107吨增至2006年的1.243 ×108吨,总增长5.228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9.860%。其中,中国与欧盟贸易中产生的隐含碳顺差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761%,是产生制造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巨大顺差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通过陶瓷过滤对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利用GC-MS对处理前后水中有机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陶瓷过滤对焦油类物质的去除率在60%以上,可以有效降低其对后续处理过程的不利影响。而对于分子相对较小的极性易溶于水的酚类及吲哚等环数较少的杂环化合物去除率较低。焦化废水中颗粒大于滤材孔径的焦油类物质随浓缩液流出过滤器,颗粒较小及溶解的焦油类物质通过吸附在陶瓷孔道内脱除。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是CRI对TN、TP的去除效率较差,CRI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TN和TP的去除效果及优化控制等有待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分析,以及对系统原理的深入研究,提出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分析、理论研究和现场校验等手段,提高CRI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使TN去除率提高到60%以上,TP去除率提高到75%以上
在油田采油过程中,产量巨大的不同种类的含油污水也随之产出。如何处理这些含油污水满足不同的需求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难题,而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污水中残余油和其他有机物的去除,生物处理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处理胜利油田采出水的实例。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了胜利油田稠油污水,出水的含油量达到了高压注汽锅炉用水的标准。采用气浮-生物接触氧化-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油污水,出水水质达到《碎屑岩
本文研究了水源水致臭物质的产生原因和途径,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无锡市饮用水致臭物质的组成,并对饮用水中致臭物质的去除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水处理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总结了目前固定燃料燃烧集中式排放CO2源强的计算方法和各自特点,为确定适合我国CO2排放源强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南加州空气管理区(AQMD)的空气污染防治策略的转变历程、空气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南加州空气质量管理区通过实施许可证制度、最佳可行技术、控制增量策略等手段,进行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治,并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好的范例,这些实践经验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各项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措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相关政策,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采取或者计划采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评估其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效果,找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完善建议。
论文从理论视角研究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首先,分析航空运输业中碳排放交易权配置的过程阶段和市场化路径。其次,研究碳排放交易权初始配置方式,指出分配方式的公平与效率是影响配置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分配成本、分配效率以及专用性投资激励又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分析碳排放的二次配置方式,指出碳排放交易权的流动是把“双刃剑”,既要考虑自由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积极效应,又要关注因自由流动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消费领域方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长,有的地区甚至超过了工业能源的需求。我国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大会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履行我国的减排承诺,探索寻求新的CO2减排路径,有必要对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进行核算。本文拟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估算方法进行对比,从居民生活消费能源的界定和估算方式的选择两方面人
本文首次将社会网络分析和复杂网络理论综合应用到产业共生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初步构建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结构分析的基础理论体系,体现出很强的适用性。利用本文的理论方法,可以清楚地分析网络的基本特征、中心性特征和复杂性特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网络的关键节点——核心节点、薄弱节点与较独立节点。通过选取典型的产业共生案例对本文提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实证应用和分析,定量地分析了产业共生网络的基本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