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区域空气质量远未达标,大气重污染事件频发,特别是京津冀区域尤为严重.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区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全年的平均比例为20.7%,显著高于同期长江三角洲的5.9%及珠江三角洲的0.3%.研究表明,重污染天气直接影响居民健康,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如2013 年1 月重污染天气过程导致北京地区早逝201 例,呼吸系统疾病1056 例,相关的健康经济损失4.89 亿元.提前预告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时段越长,就能争取更长时间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减少相应损失.为有效的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2013 年,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地方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同年5 月,环保部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以提高城市大气重污染预防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同年9 月,中国气象局和环境部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依此对区域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预警.国际上空气质量预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统计方法,建立的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参数间的统计预报模式,另一种则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假设基础上,用数值方法描述大气中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化学反应及清除过程的数值预报模式.与统计预报相比,数值预报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深入分析污染过程演变特征,解析污染物的来源和去向,及模拟预测应急控制效果等.在数值预报的过程中,不同区域设置、时间段和参数化方案等都会造成预报结果不同,因此,对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评估,是实现预报预警的首要任务.目前,区域重污染天气过程预报评估方法相对于污染物浓度或者AQI 的预报评估方法较少.因此,建立一种适用于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过程预报的评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造成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原因有很多,污染源排放不确定性与未知性是造成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内在原因,气象条件则是外在原因.但在模式系统中,排放相对稳定情况下,气象条件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在实际污染预报中,业务部门往往会结合未来一周气象预报产品对系统的原始结果加以订正,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在评估模式系统对重污染天气过程预报能力的基础上,从气象方面探讨导致预报产生偏差的原因,提高业务预报的能力,为重污染天气应急控制和响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