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心血管终点事件是造成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凝血功能异常对此起重要作用.因此,延缓糖尿病肾病(DN)进展、改善DN高凝状态对防治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西药抗凝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如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同时一部分人群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不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中药单味和组方防治血栓形成也有肯定疗效,且副作用少,二者结合对治疗DN血栓形成可优势互补.
【出 处】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三届全国内分泌学术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终点事件是造成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凝血功能异常对此起重要作用.因此,延缓糖尿病肾病(DN)进展、改善DN高凝状态对防治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西药抗凝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如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同时一部分人群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不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中药单味和组方防治血栓形成也有肯定疗效,且副作用少,二者结合对治疗DN血栓形成可优势互补.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与炎症反应相关.1901年,Williamson发现非甾体抗炎药物水杨酸钠能够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含量,首次证明了炎症与糖尿病发展的相关性.1993年,Hotamisligil等从动物实验中发现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并首次证实脂肪组织所产生的TNF-α能够诱导胰岛素抵抗产生.1999年Schmidt等首次
金元大家李东垣在《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创“内伤脾胃学说”、“阴火论”.其论消渴重脾胃虚损,元气不足,阴火致消;辨治消渴在前人三消辨治的基础上重补益元气、升阳散火降浊,对后世从脾论治消渴影响甚大.临证运用《兰室秘藏·消渴门》所制方化裁治疗效果确凿.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检出率)的相关性调查研究文献归集,以及对抑郁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检出率)的相关性调查研究文献归集,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抗抑郁药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以糖尿病患者为样本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并且呈现正相关;以抑郁症患者为样本的调查研究比较少,无相关性确定依据.
目前来看,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多数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合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随着目前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糖尿病患病率逐步增长的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中国糖尿
病胃轻瘫的病因尚不明确,是以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目前多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止吐药.促胃动力药可缓解DGP症状、改善胃排空;止吐药可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对胃排空延迟本身无明显改善.中医学把DGP归属于“消渴”“痞满”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以消渴日久,阴损气耗为本,气滞、湿阻、痰浊、血瘀、食积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本虚标实,病位多责之于脾、胃及肝.通过运用中药、
消渴病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其病名最早出自《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多饮食肥甘厚味,令人中焦内热、中满,而后转为消渴.消渴病并病是指消渴病进一步发展而变生其他病证而言.
消渴病,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为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中医治疗消渴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过程中依然广泛借鉴.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对消渴症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有更深的体会,现综述如下.
文章从肝郁脾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机理和疏肝健脾是其治本之法介绍甘肃省名中医王志刚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
目的:观察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辨证治疗特点.方法: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观察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辨证治疗特点.结果与结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瘙痒症方面疗效确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眼病.西医治疗本病主要干预方法包括激光光凝、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糖皮质激素)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均为创伤性治疗,可导致相应的并发症产生.中医药因治疗效果明确,副作用小,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发现目前认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血瘀痰凝”为本病的主要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