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上清派宗师,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他在药物学、炼丹学、养生学等方面均有不凡造诣.他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承上启下,开创了中药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虽然原书已经亡佚,但其内容为后世所沿用.幸运的是,陶弘景的养生学著作《养性延命录》一直保存至今,其中搜集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种种养生要诀,其中的按摩养生法,在今日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上清派宗师,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他在药物学、炼丹学、养生学等方面均有不凡造诣.他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承上启下,开创了中药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虽然原书已经亡佚,但其内容为后世所沿用.幸运的是,陶弘景的养生学著作《养性延命录》一直保存至今,其中搜集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种种养生要诀,其中的按摩养生法,在今日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他文献
陶弘景与葛洪二位祖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高道,为江苏乃至全国道教在思想文化、养生修炼、道教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小仙翁"葛洪曾先后担任伏波将军、关内侯等朝廷官职,喜好外丹制炼之术,后又"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两位祖师虽相隔一百多年,然"山中宰相"陶弘景与葛氏却截然相反.陶祖早年曾在朝为官,但不久之后就辞官而去,隐居于句曲
陶弘景作为南朝时期上清派的代表人物,不但在道教史上有着超卓的地位,其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探索同样成绩斐然.《养性延命录》作为陶弘景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汇集之前道教养生中的精华.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卒于大同六年(公元536年).南朝时被人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不仅是位著名的道士,同时也是位炼丹家和医学家.他学识渊博、才艺出众,一生著作有八十余种,举凡天文、历算、地理、兵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在医药养生领域,更是有着很深的研究和造诣.陶弘景对道教养生的贡献举不胜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江苏调研时所强调指出的.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新期盼,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也是党和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方针.道教医学源远流长,其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并不断汲取融合民间医药知识、体育养生、卫生保健和中医学成果,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医药学和百姓的日常医疗卫生有着重大贡献.道教历代祖师精通医药养
人类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存在,无时无刻不是以从外界摄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需要的,因此,"吃"便成了人类最基本的且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只有这种行为的不断进行,人类的生存才可得以完成和延续.正可谓是"民以食为天".然而,中国的另一句俗语则日"病从口入".纵观人类及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历史,影响其寿夭祸福的诸多疾病,大多与"吃"有关,有些疾病甚至就是"吃"出来的.因而,面对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困扰人类健康之
南朝陶弘景祖师的《养性延命录》是道教史上养生术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从先秦至魏晋期间养生方法的汇整.该书在系统归纳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方法.全书共二卷六篇,上卷三篇,主要谈养生原理及日常饮食之注意事项;下卷三篇,主要从服气、按摩、导引、房中等方面谈养生的方法.它是陶弘景祖师修道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助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
在2016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这为保障人民健康确立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中国养生学自古就博大
理解道教的超越性追求与精神解放目标,自然不能与其对生命问题的认知脱节.则《太平经》以来的道教经典建构,在自觉发挥老庄道家的思想意蕴的基础上,又为之赋予了深刻而系统的生命实践内涵.因此以生命实践为根本核心的道教理论,如果忽视了隐藏于神灵启示背后的象征意义与具体的操作规范,那么必然会与早期道教先知的心灵向往失之交臂.问题的困难恰恰在于,以往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修道传统,随着文字记录的整理编辑以及
存思之术是道教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炼养方式,也叫"存想",即"一种意念锻炼.存,为意念的存放;想,是瞑见其形.所以存想就是闭目想象体内某一对象,如五脏之形状、颜色".道教存思之术渊源甚远,秦汉黄老之学中对人体"精、气、神"的重视可以说是存思术较早的理论根源.存思身体神的养生方术,在汉代纬书中也有体现.纬书《龙河鱼图》载人体头部五种身体神,呼唤他们的名字就可以却鬼得寿.至六朝时,存思之术在各个道派中广泛
科学研究表明,人接收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来自眼睛.对眼睛的保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下,很多孩子还没有走出校园就戴上了厚厚的眼镜,严重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与幸福.中国古代的道士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修炼道术要先有好的视力、听力,是修道成功的关键."求道,要先令目清耳聪为事主也.且耳目是寻真之梯级、综灵之门户,得失系之而立,存亡须之而辨也".为此,他们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眼睛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