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泥人的杰出代表——惠山泥人技艺为中心,力图从泥人的丰富性和技艺的独特性,以及泥人在地域性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建构出一个民间艺术群体的历史传承结构.若将中国泥人艺术看作一个整体,惠山泥人不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杰出代表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它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泥人,如著名的天津泥人张相比,在传承结构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天津泥人张的传承方式为家族制一代代地承续,自清道光年间由张长林(字明山)先生首创以来,180多年的单线传承,至今已为第五代,这是一个家族的艺术。惠山泥人的传承为地域性的群体传承方式,明代中晚期已有相关记述,溯其源还可与宋代苏州泥人相承接,历史的延承、区域间的相接、艺术间的交流,构成了惠山泥人地域性、群体性艺术的特征。家族式传承,其背后一定与这个家族所蕴藏的独特技艺与文化有关,世代蝉联、血缘关系、个人特色、经营业缘等相互交织,对其延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地域性、群体性传承,则会形成一个艺术上的共同体,这对于探索中国泥人艺术的发展类型,理解中国民间传统社会在处理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分工与协作等重要问题,探讨实现现代转型所面临的特殊困境等方面提供了典型的范例。这一点常常被一些研究者所忽视。所谓"地域性艺术群体",不只是一个泥人作坊,而是一个大的生产行当,有系统的结构、相同的行为方式。明清时期的无锡在经济文化方面,无法与邻近的苏州、扬州这样的工商繁华都市相抗衡,在艺术上,吴门画派、扬州八怪、虞山画派等因其经济繁荣、文化交流而纷纷崛起,文人雅士大都聚集于此,这属于雅文化的范畴。但在民间文化上,无锡与苏州同处太湖流域,两地的民间信仰相同,时令节气与民间习俗也同属一个地域气候和地域民风,因此,难分差异,这属于俗文化的内容。雅文化的提升也促使星罗棋布的俗文化的聚合,而无锡惠山地区在明清时期兴盛起来的祠堂祭祖活动,为这样的聚合起到了特殊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惠山东麓,分布着约120处祠堂建筑,许多泥塑艺人聚合于此,兼做祠堂门人,借此弥补生计。因此,泥人摊点在此鳞次栉比,至清代末期,仍有四十余家生产作坊专业制作与销售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