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探讨龙门山构造带震间应变的累积机制,本研究在综合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垂直龙门山走向的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衡定区域加载和地震断层周期性破裂(地震)作用龙门山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的时序效应。该模型中,构造区域加载用远场GPS速度近似;断裂的周期性滑动(地震)用分裂节点(split-node technique)技术描述,并假定该地区特征大地震的复发旋回(earthquake cycle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出 处】
: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龙门山构造带震间应变的累积机制,本研究在综合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垂直龙门山走向的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衡定区域加载和地震断层周期性破裂(地震)作用龙门山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的时序效应。该模型中,构造区域加载用远场GPS速度近似;断裂的周期性滑动(地震)用分裂节点(split-node technique)技术描述,并假定该地区特征大地震的复发旋回(earthquake cycle)为3500年。模拟结果表明,即使在恒定的区域加载条件下,龙门山构造带震间应变积累是非线性的,而导致震间应变非线性累积的主要机制是龙门山地区弹性地壳厚度变化所导致的地震层地壳刚度(rigidity)变化。最新的重力反演结果证明,青藏高原东部弹性地壳最薄的地区不是在龙门山,而是在龙门山以西约300km的阿巴地区。具体地,在龙门山区特征大地震后大致1/3的地震旋回时问内,震间应变主要集中在活动断裂附近约150km范围内,并且它主要分布在断层上盘靠青藏高原一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震间应变不断向弹性地壳相对较薄的(阿巴)地区偏移,并且这一偏移在龙门山下一个特征地震临近前达到最大,从而使地震断裂震问应变的累积在有限距离内越来越不明显(当然这是断裂在深部区应力仍然在积聚)。这导致了为什么汉川地震发生前在跨龙门山大致300km剖面上GPS观测没有发现明显震间应变累积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对阿拉善雅布赖山地区二叠纪火山岩结合锆石的透反射照片,选取内部无包裹体和裂隙的锆石颗粒,通过LA-ICPMS进行U-Pb定年分析。 研究表明,阿拉善地块以新太古代到新元古代变质岩为基底。耿元生等和Dan等分别对其中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岩中锆石进行了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Hf同位素特征。其中,新元古代变质岩中锆石的Hf(t)总体位于2.0Ga和1.3Ga地壳演化线之问,而古
考虑到喜马拉雅地体侏罗纪的古地磁结果依旧一片空白,为了重建“大印度”北缘,厘清喜马拉雅地体与印度板块的构造古地理关系,更多来自喜马拉雅地体中生代以来的高质量的古地磁数据仍旧特别需要。因此本文对喜马拉雅地体的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火山岩展开了古地磁研究工作。对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桑秀组火山岩古地磁结果与印度板块的极移曲线,由桑秀组火山岩古地磁结果观测到的采样区的古纬度与由印度板块极移曲线得到的期望的古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沉积巨厚的山间盆地,其周缘分别被祁连山、东昆仑山和阿尔金山所限,它具有特殊的盆山构造格局和岩石圈板块地球动力学背景.本项选择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东沟剖面和锡铁山剖面下油砂组地层,开展了磁性地层学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获得了剖面的磁性年代学框架,并恢复了研究剖面物源的古水流方向。择182块代表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大部分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ρ)处在1~
祁连山隆升的时间以及阿尔金断裂东段的活动特征是认识高原北部构造变形的关键问题,酒西盆地西部红柳峡地区位于阿尔金断裂与北祁连断裂的交汇地带,发育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研究该地区沉积物记录的构造变形对于认识阿尔金断裂与北祁连断裂活动的综合效应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选取早白垩世下沟组、中沟组以及第三系疏勒河组沉积剖面开展了磁组构研究,下白垩统剖面厚度为872m,疏勒河组剖面厚度为284m。在野外采集手标
Paleomagnetism can quantitative determine tectonic rotations around a vertical axis and test geodynamic models concerning the kinematics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However,so far paleomagnetic studie
本文介绍了基线误差估计的常用方法,详细说明了小波基线误差估计的原理.以青海玉树地震作为研究区,选用ALOS1 PALSAR数据,分离出基线误差,并得到研究区的时序形变特征.说明小波基线误差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震源参数进行研究,透过将CAP(Cut And Paste)方法中的格点搜索替换为邻域反演算法(Neighbourhood Algorithm,NA),实现了InSAR数据与近远震波形数据的联合反演。对反演结果的分析显示,InSAR数据可帮助反演得准确的水平位置和走向等震源参数,而地震波形数据约束了震源机制解中的倾角与滑移角,有效压制了InSAR单独反演中的折中(
针对PSInSAR技术监测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的不足,本文提出了通过基准转换与数据拼接、融合不同轨道多个独立片区获取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方法。利用两个相邻片区重叠区域的PS点集,根据迭代最近点算法提取两片区公共区域内同名点,并兼顾同名点距离的权,精确计算两片区的配准参数,实现两片区的“无缝”连接,最后使各独立片区拼接成一个连续的大空间度地表垂直形变场。本文推导了多轨PSInSAR技术获得的
GPS时间序列在震后地壳形变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解算获得的震后13个科考站和相邻块体上连续站的GPS时间序列单日解中含有各种噪声,采用欧拉滤波算法获取欧拉结果,以便消减较完整的共模误差提高信噪比.用所得到信噪比较高的震后位移时间序列,结合较优的震后运动场解析模型,来分析汶川震后形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性关系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意义.结果震后至今形变时空分布较复杂,对周边断层应力
本文主要以高频GNSS中的频率混叠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系统分析了高频GNSS中频率混叠现象的特征、形成机理、发生条件,为目前高频GNSS监测网络提供采样频率设计的相关参考。本文首先以振动台模拟实验为主要方法,将以下两种信号源控制为输入地震动:将已知且信号频率固定的正弦波作为振动台输入;将已知的地震记录作为振动台输入。对高频GNSS设置多个采样频率并行对复现的地震动进行监测,俘获频率混叠现象,并对其